专家文章

吕跃教授研究组发现新的淋巴瘤的预后因子

吕跃
吕跃

主任医师 血液肿瘤科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约占全部 NHL 的 30%~40% 。采用CHOP方案化疗,可使50%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并且有将近35%的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法国 GELA 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老年 DLBCL 应用 CHOP 方案加美罗华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R-CHOP 的近期疗效、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优于 CHOP 方案, 5 年 EFS 分别为 47% 和 29%( P =0.0002) , 5 年 PFS 分别为 54% 和 30%( P =0.0001) , 5 年 DFS 分别为 66% 和 45%( P =0.00031) , 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58% 和 45% ( P =0.0073 ),两组毒性无显著差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吕跃

然而,仍有部分DLBCL患者对R-CHOP治疗反应不明显,预后较差。因此,如何在初诊时就能鉴别这些患者,进而采取更强的治疗方案,就成为了一个研究重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血液肿瘤科吕跃教授数年前发现,部分DLBCL患者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明显升高,并且在治疗有效后会降低,于是吕跃教授大胆假设:NSE是否与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自此,吕跃教授研究就对该课题展开研究。从2002年至2009年,共入组106名DLBCL患者。研究发现,54%的患者外周血NSE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IPI评分、ann-arbor分期以及LDH水平显著相关(P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