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中医药浴

论文精选 2013-06-18
宋联进
宋联进

副主任医师 皮肤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中医药治疗皮肤疾病历来强调内外合治,外治法是中医药治疗皮肤疾病的重要给药途径,其中药浴由于疗效确切、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病人接受程度高,在临床上得到普遍使用。

药浴作为内病外治的一种传统疗法,源来已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就记载用雷丸药浴治婴儿癫痫。《礼记?曲礼》:“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东汉时期张仲景将浴法推广于临床,《伤寒杂病论》载用百合洗方洗身以治百合病,矾石汤渍脚以治脚气、苦参汤洗浴治疗狐惑病等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关皮肤病药浴的记载如下:水萍治风热瘙痒,煎水浴,取汗;柳枝及根皮,洗风肿。到明清,药浴法发展成熟,并探讨了相关机理,如吴师机《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虽治在外,无殊治内”等著名论断。

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即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亦可。

药浴作用机理是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

从中医角度探讨药浴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其一,药浴防治疾病,同内治法相比只是变换了方式而已。正如吴尚先《理瀹骈文》所谓“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所异者,法耳”。辨治机理一致,只是给药方式的不同,古代曾用汤液浸渍取其汗解,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张志聪注日:“渍昔,浸也。古者用汤液浸渍取汗,以去其邪。”程士德教授更明确地指出:“以汤液浸渍其出汗,包括熏蒸、浸浴等治法。” 表明外用方式亦可助阳化气,使邪从汗出。其二,人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通过经络相联系。根据脏腑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之脏腑,外之四肢百骸,腠理毛窍,通过经络腧穴,无不相通。正如《金匮要略》云:“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之所注;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以药浴之方法使药物入腠理,经经络,而达病所,以发挥其效。正如吴尚先《理瀹骈文》所谓:“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也。”又云“变汤证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其三,药浴所选之药多为草木之品,其所用药物多为辛苦甘之味,且有的中药气味俱厚、浓烈,又多用生品,具有“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之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性物质,易于被皮肤吸收,适合于皮肤给药;苦味药含有生物碱和苷类,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甘味药主要含有机体代谢所需的氨基酸、多糖类等营养物质,以扶正祛邪。可知中药本身的多种特性也是药浴的优势所在。

从现代医学研究皮肤的生理作用是发挥药浴药效的前提,现代医学认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吸收、渗透、感觉、分泌、排泄等多种功能,在人体的生理病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药物经皮吸收,直达病所;同时皮肤分布的大量神经末梢及特殊感受器,在刺激作用可以影响附近的接受器,从而调节神经、体液、循环功能,改善相应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此外,皮肤的分泌、排泄、代谢功能参与机体对尿酸、尿素及一些无机盐等代谢产物的排泄,同时也参与对病体毒素及堆积代谢废物的排除,即中医所谓“透邪外出”。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已渐成潮流,人们寄希望于天然药物,特别是无创伤性外用药物治疗来解决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抗药性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作为使用天然药物为主体的药浴疗法,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和厚爱。历经几千年的药浴疗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创的特色。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