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刘俊保对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刘俊保
刘俊保

主任医师 中医科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我们从1997年观察乙肝病毒携带者肿瘤标志物及与肝癌的发病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癌胚抗原(CEA)r-谷氨酰转肽酶(r-GT)浓度的变化是检测肝癌的常见标志物,我们从1997年开始筛选乙肝病毒(HBV)携带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试验组60例,年龄29~52岁,平均41±5.3,男28例,女32 例,病情:一般携带者(HbsAg阳性及“小三阳”)49例,“大三阳”11 例。对照组30例,年龄31~51岁,平均38±5.1岁,男13例,女17例。病情:HbsAg阳性及“小三阳”25例,“大三阳”5例。空白对照组 30例,年龄31~51岁;平均39±6.02,男13例,女17例。病情HbsAg阳性及“小三阳”23例,“大三阳”7例。三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2 方 法

按病例标准[1],选择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0,试验对照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服用红花清肝丸十三味丸(辽宁阜新蒙药厂生产提供),1包,一日二次,1个月为1个疗程,服1个疗程为治疗期限,试验对照组服用护肝,1个月为1个疗程,服1个疗程为治疗期限。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

3 结 果

3.1 三组甲胎蛋白(AFP)治疗前后浓度改变(X±S)ug/L,见表1。

表1 三组对AFP改善程度(差值)比较

治疗前

治疗后

差 值

试验组

60

18±1.25

12±1.2

4±0.5

试验对照组*

30

18.6±1.2

12.8±0.7

4.2±0.3

对照组**

30

16.6±1.4

16.8±1.5

0.21±0.1

**与试验组比较P0.05。

3.2 三组α-L-岩藻糖苷酶(AFU)治疗前后浓度改变见表2。

表2 三组对AFU改善程度比较U/L(X±SD)

治疗前

治疗后

差 值

试验组

60

14.57±2.1

12.4±1.8

2.02±0.3

试验对照组*

30

14.05±0.15

12.3±2.3

2.1±0.6

对照组**

30

14.04±0.17

14.05±0.2

0.1±0.05

**与试验组比较P0.05。

3.3 三组治疗后,r-GT改善程度比较U/L

表3 三组对r-GT改善程度比较U/L

治疗前

治疗后

差 值

试验组

60

26.5±3.4

15.2±3.4

12.2±3.8

试验对照组*

30

25±6.3

15.1±3.2

11.8±4.6

对照组**

30

26±6.3

25±6.1

0.12±1.5

**与试验组比较P0.05。

3.4 三组治疗前后CEA改变比较(X±S)ug/L

表4 三组治疗前后CEA改变比较U/L(X±SD)ug/L

治疗前

治疗后

差 值

试验组

60

6.8±0.7

3.2±0.6

3.6±0.12

试验对照组*

30

7.75±0.5

3.1±0.8

3.6±0.2

对照组**

30

7.36±0.5

7.35±0.3

0.01±0.02

**与试验组比较P0.05。

3.5 三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长期治疗见表5

表5 三组对五年后随访的长期疗效

血清转换例数(HbsAg转阴)

差 值

试验组

60

25(41.20%)

1

试验对照组*

30

12(40%)

1

对照组**

30

1(3%)

4

**与试验组比较P0.05。

表6 三组五年后随访HBVDNA含量比较

治疗前

HBV-DNA治疗后

差 值

试验组

60

1.75±0.7

0.72±0.12

1.14±0.58

试验对照组*

30

1.77±0.68

0.62±0.13

1.15±0.52

对照组**

30

1.79±0.71

1.76±0.72

0.03±0.12

**与试验组比较P0.05。

4 讨 论

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于肿瘤组织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常组织内[2],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r-谷氨酰转肽酶(r-GT),癌胚抗原(CEA)是临床上公认的肝癌肿瘤标志物[3]。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这些肿瘤标志物。本次试验将12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0例用红花清肝十三味丸治疗,试验对照组用护肝胶囊治疗,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结果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经过治疗AFP、AFU、r-GT、CEA浓度均有所下降。

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了明确护肝胶囊和红花清肝十三味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长期疗效,特别是在预防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方面的作用,在随机、对照的试验中120例病人在治疗后随访5年,随访期间,红花清肝组60例,护肝胶囊 30例停药后同未治疗组30例,每二年进行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AFP、AFU、r-GT、CEA)及HCC普查。5年后红花清肝丸护肝胶囊各1例检查到HCC,未用药组4例检查到HCC。说明红花清肝和护肝胶囊能降低肿瘤标志物的浓度,预防HCC的发生。安全性观察未见其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全楚,张重龙,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5): 440-443

2、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对我国抗乙肝病毒治疗的影响,侯金林,孙剑《中华医学杂志》,2005.1(85):17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