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肿瘤科专家的“工作日记”(之三)

杨亚琴
杨亚琴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河南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记者 刘永生

网络上,有许多肿瘤专家写博客、写微博。他们在网文中偶尔会谈起自己治疗过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属于典型病例,或病情特殊,或经历特别,或治疗方法独到。

这些专家的观点虽然散见于各处,但集中起来读,就能看到其中的真知灼见。这些资料,对患者来说,是一份难得的参考。

记者把这些零散的观点搜集起来,编成“工作日记”,约请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杨亚琴,将这些言简意赅的“工作日记”逐一解读。希望能对患者有一些帮助。

●6月25日:让患者有质量地生存

@ 城中故事:一个老病人,80岁,患结肠癌。家属拿病历到我门诊,要住院。病人的情况不太好,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我觉得手术风险比较大,让他去综合医院做外科手术,如果出现了心肺的问题处理得更好些。家属开始坚持,强调病人身体如何如何好。他越说“身体好”我越不敢接。

@城中故事:接到中学同学的电话,老父亲80多岁,直肠癌,极度衰竭。我建议他不要做手术了,手术风险十分大,老人又有肾功能衰竭,别做手术了,对症治疗吧。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杨亚琴解读:超高龄患者手术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如果不适合手术,建议采取“干预性治疗”。“干预性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小疾病对患者生活与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或减缓该病的发展或恶化态势,帮助患者活得更好,活得更长。专业的、规范的表达就是:力求癌症患者延长 “有生存质量的生存时间”。这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病人的痛苦,在没有痛苦的前提下,与癌共处,不求根治,但求平安。

●7月11日:不主张过度关注疾病

@ 城中故事:朋友介绍的一个病人,肺癌,在内科治疗。我怀疑已经脑转移,但病人状态很好,仍坚持工作。是个教练,正备战奥运,看上去很健壮,没有症状,我劝他坚持治疗,想自己高兴的事。工作可以干,别累就行。每个行业都有一批敬业的人,我很钦佩这样的人。虽不提倡抱病工作,但是也不主张过度关注疾病,每日生活在疾病的阴影中。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杨亚琴解读:疾病、烦恼、痛苦,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对。关键的差别是:当疾病、烦恼来临时,如何去面对它们。面对的方式或态度不同,就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病人有时候心理问题比临床问题更严重。其实病情已经控制,但是情绪问题仍存在。我们在病房中能非常明显地感知到病人的不同情绪,有的病人内心力量强大,精神状态好;有的病人内心虚弱,精神状态差。后者,不战自败。所以,不论是健康人还是病人,都应思考这个问题:如何面对疾病。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