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肿瘤科专家的“工作日记”(一)

杨亚琴
杨亚琴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河南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网络上,有许多肿瘤专家写博客、写微博。他们在网文中偶尔会谈起自己治疗过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属于典型病例,或病情特殊,或经历特别,或治疗方法独到。

这些专家的观点虽然散见于各处,但集中起来读,就能看到其中的真知灼见。这些资料,对患者来说,是一份难得的参考。

记者把这些零散的观点收集起来,编成“工作日记”,约请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杨亚琴,将这些言简意赅的“工作日记”逐一解读。希望能对患者起到一些帮助。

▲3月24日:误诊,是医学无法避免的

@城中故事:一个外地朋友,结肠癌术后七年了,在外地因关节问题做检查,报告肋骨转移,朋友紧张了,原本正常的生活被打乱,来我院检查一切正常,虚惊一场。各级各地医疗水平差距较大,病人有时会被误诊。当然大医院也有误诊情况,科学发展就是有局限性。

杨亚琴点评:误诊、误治是每一个医生都极力要避免的,但可以说没有一个医生完全能做到。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医生都是在误诊、误治中成长起来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对疾病,对人体这个小宇宙了解得太少了,技术和经验不足是另外一回事。肿瘤学科专业性很强,各地医院诊疗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客观情况,但医学资源共享,远程会诊已建立,技术、经验不足导致的误诊、误治会降低到最低。只是,我们医生还要做到加强责任心,克服物欲的诱惑。

▲4月6日:医者一次安慰,胜过人间无数劝说

@ 城中故事:其实,门诊医生的话可以换个说法:肿瘤,我们可以说成“长个东西”;转移,可以说“跑到肝上了”;做肛门指检前语言更重要,您把裤子“退下来” 比简单的“脱裤子”听上去舒服得多;“肿瘤晚期”,我常常说“您的病来得挺凶啊”;要开刀动手术,可以说“我们把这个东西拿出去”或“我们把这段肠子截一段”,这样,病人更容易理解。

杨亚琴点评:一样话,百样说。换个说法,更通俗,或婉转一些,不伤害到病人。在医患关系紧张时,恰当的语言表达可以化解矛盾;在病人无助时,医生的鼓励是病人最大的安慰。所以,有人说“语言,是医生治疗的药物之中最奇妙的一种药物”。医者一次安慰,胜过人间无数劝说。

▲4月18日:便秘,有时会迷惑人的

@ 城中故事:老同学告诉我,他父亲长期便秘。最近有点不对了,老人家开始不吃东西了。他们家人要送老人到医院老人坚决不肯。“我就是长期便秘,不用去医院。”老人坚持。“不好了,我父亲肚子好像很胀哦,便秘这么厉害吗?”老同学问。“你父亲除了便秘还有别的表现吗?”我问。“消瘦了许多,也不想吃东西了。”“来医院看看吧。”我劝他。到医院一看,诊断是直肠癌!已经造成了肠梗阻了。

杨亚琴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病例。老年人便秘有时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但是,究竟是便秘还是肿瘤呢?老年人直肠癌的表现有五点:1.长期便秘,近期加重,出现便闭了;2.原因不明的便血;3.消瘦不想吃东西;4.精神变差,萎靡;5.肚子胀了起来。这些病人要及时就诊。不要小看便秘,有的时候是会迷惑人的。

记者:刘永生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