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十分钟治愈眩晕症不在是神话《东北网》2012年01月11日

王中卿
王中卿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2011年7月的一天,康阿姨在观看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节目时,一则新闻报道使康阿姨兴奋不已: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王中卿采用世界先进的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导致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特效,不吃药,不打针,十分钟治愈眩晕症,一次治愈率达96%以上。由于过度兴奋,头一转动,又一阵眩晕、恶心、呕吐再次发作,令康阿姨苦不堪言……。

原来,半年前,康阿姨一早醒来,头向右一转动或起床就觉得周围天旋地转十几秒钟,自己好像掉进了剧烈旋转的滚筒,不敢睁眼,并剧烈恶心、频繁呕吐,因此卧床不动,而且起床和睡觉都要有固定的姿势,否则,一不小心改变了角度,就会眩晕发作,几天就瘦了下去。到市内几家医院就诊,有说是“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诊断“美尼尔氏病”的,验血、拍头颅CT、MRI片、点滴,用药,几千元化了,一点效果也没有。两个月后,在一家专家门诊被诊断为耳石症导致的眩晕,这位专家说,耳石症需要复位治疗,但目前哈尔滨的复位效果不理想,有机会去北京吧。可是,北京路途遥远,也不能忍受汽车、火车、飞机的颠簸。无奈,只好四处求医。一天一天过去了,每天起床、卧床、睡觉就像受刑一般,每次康阿姨都紧张的四肢颤抖。

康阿姨马上告诉儿子尽快找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二科王中卿主任,王主任给康阿姨做了检查后,诊断为“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没用药,10分钟的头颈旋转后,康阿姨第一感觉就是从床上坐起来或头向各方向活动时眩晕症状完全消失了,再当下床走路时,她已经判若两人感到很轻松、完全恢复正常了。当时康阿姨没有露出笑容,而是掩面痛哭,终于告别了眩晕的折磨。过去神医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只有在电影里和小说中才能看到,今天却奇迹般的出现在自己身上! 一位患耳石症的老师这样描述:是您收起了我眩晕的翅膀,我又回到了平静的港湾!

眩晕症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空间的定位障碍,是一种周围环境或自身的运动幻觉或错觉。其中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约占所有眩晕患者的半数(30%~60%),占神经内科门诊病人的5%~10%。

耳石症发病年龄20-60岁最常见。正常人内耳的耳石(即碳酸钙结晶)粘附在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斑的耳石膜内,并由酸性粘多糖将耳石紧紧地固定在囊斑上面不会脱落,帮助我们感知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但当老化、外伤、愤怒、酗酒、劳累时可诱发耳石脱落,由于重力作用而流落至某一半规管里,随着头部活动而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常常在床上向左侧或右侧转头、体位变化、快速卧床或站立时突然发生眩晕,感觉到剧烈旋转、滚翻、倾倒、摇摆,历时数秒至数十秒,不超过1分钟,重复变换头位可诱发。一般6-8周可缓解。

由于对耳石症认识不足,绝大多数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循环缺血、脑供血不足等,由于治疗不当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眩晕发作常呈反复突发性,给病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工作和社交活动带来较大影响。

王中卿主任于2010年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放射介入诊断治疗中心为期一年的学习,期间深入学习和研究了诊治耳石症的整套手法复位技术,率先开展耳石症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

有类似眩晕症状的患者,可携带相关的检查资料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二科,王中卿主任首先进行体位诱发试验确诊耳石症,同时判断病变在左侧还是右侧,以及是哪个半规管(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的耳石症,并采用Epley手法进行复位十分钟,由头部姿势改变让耳石顺利移出半规管返回原始所在的椭圆囊处,患者位置性眩晕症状立刻消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次治愈率达96%以上,是目前治疗耳石症唯一有效的方法。

耳石症本身不会危及生命,治疗也很简单、有效。只要找到有经验的医生,,都可根据患者耳石脱落后受累的半规管,做到定性、定侧、定位、定点、定轻重及定治疗方法,采用数种不同的手法进行一次耳石复位即可治愈,无需吃药,饮食上无特殊限制。不过,根据临床统计,每年约有10%~15%的患者有复发,只需再次采用手法复位。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