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人格解体与踩棉花感

余金龙
余金龙

副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人格解体可影响到人类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导致多种多样的症状或症状组合,这些症状或症状的组合可构成一种独立的疾病,或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其它疾病的一部分症状,也可作为一种疾病跟其它疾病共同存在(共病)。若为后一种情况,常常经治疗后其它疾病好转,但人格解体的症状仍存在,因为人格解体通常较其它疾病难治疗些,人格解体对药物和电休克(MECT)治疗大多不敏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抑郁焦虑好转后才出现明显的人格解体的症状,这是否跟服用或停用抗抑郁药物有关?还是疾病所带来的感悟跟原有的三观冲突太大?不得而知。

感觉系统是人格解体最常影响到的部位,典型的症状有陌生感、不真实感、模糊感、虚空感等,还可以导致很多其它的症状,这时更不易识别,通常都会误诊或漏诊。

例如,当人格解体影响到外感觉(视觉、听觉等)时,可导致:头晕、觉走路不稳,怕跌倒,因为自然平稳的行走需要外感觉系统导航;当人格解体影响到本体感觉这类内感觉时,可导致走路飘浮感,如踩棉花,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因为身体的平衡协调和稳准感需要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等深部结构正确并及时反馈位置信息。昨天一个初三的女孩来复诊,她是焦虑症共病人格解体,我问她踩棉花感到底是怎样的?她说每一脚踩下去是虚的,所以她故意每一脚都用力去踩踏实。

上面这个女孩2年前曾有一次轻度的踩棉花感发作,持续约2到3个月后自行好转。这给了我们重要启示,临床上有不少人格解体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症状之前常有1次甚至几次不治自愈的轻度发作,若这时能给予重视,针对症状背后的问题或原因进行早期干预,也许能阻止后面真正疾病的形成,但这需要在大众普及关于人格解体的知识才有可能做到。人格解体一旦形成,治疗就有难度。

目前这个女孩的诊断其实不难,因为她这次发作还有很明显的非真实感,但还是漏诊了。她妈是医生,看了好几家医院,有针对她的抑郁焦虑进行治疗,也有针对她的踩棉花感进行诊治,但主要是从器质性角度考虑,什么检查都做了,就是查不出原因。漏诊的根本原因还是医生对人格解体这种病不熟悉,没有一个医生就她的不真实感进行询问。不真实感是人格解体最典型的症状,只要一问她的不真实感,诊断的线索就来了。

颈椎病等压迫脊髓、或脊髓痨等疾病损伤脊髓后索时,影响到本体感觉信息的传导,也可导致走路不稳,飘飘然不踏实、行走如踩棉花感(感觉性共济失调)。如果是器质性的原因所致踩棉花感,较少误诊和漏诊,体查和CT、MRI等检查可发现。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