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机器人辅助的放射外科治疗系统 射波刀

姜鹏
姜鹏

副主任医师 肿瘤科

烟台人民解放军第107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1951 年,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ekshell教授 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概念,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刀”,其设计的思路是:将具有杀伤肿瘤功能的放射线以交叉照射的方式,高剂量的聚焦于肿瘤,达到类手术切除的效果。1967年治疗头部病变的“伽玛刀”研制成功。伽玛刀在脑部病变的巨大成功后,一系列改良技术开始应用于躯干部位的肿瘤病变治疗,并取得一定成功。1992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外科医生Adler 教授发明了技术更先进的射波刀,并于2001 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全身肿瘤放射治疗认证,将病变治疗范围拓展到全身。但医学家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是,躯干部位存在着较多的肌肉、脂肪等组织,不像头部那样容易固定,更重要的是,肺、肝、肾、胰腺、前列腺等部位在正常情况下,都存在大小不一的活动幅度,达不到像脑部病变那样的治疗精度。2004 年射波刀的呼吸追踪系统获准治疗患者,该系统使医护人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持续追踪、侦测和校正肿瘤移动,解决了患者肺部、肝脏及胰腺等部位肿瘤随呼吸运动的问题,实现了放疗学者们长期以来追求的梦想。2005 年,脊柱追踪系统用于射波刀,此系统可在不植入放射标志物或金标的情况下,自动追踪脊柱部位的肿瘤移动。

射波刀为“cyberknife”的音译,又称,赛博刀、机器人放射外科平台、网络刀。其设计理念充满了睿智,时刻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创新的将KUKA机器人臂、紧凑型加速器、治疗床、定位系统、呼吸追踪系统和控制系统等进行整合。机器人臂有着与人的上肢一致的6 个活动关节,可灵活准确的将小型加速器拿到空间指定位置进行照射。由于机器人臂的灵活运动,可使加速器有1300 多条射线方向供选择,更好地聚焦消融肿瘤,这一机器人臂现在已普遍应用于精密装配工艺。电脑驱动的治疗床可沿上下、左右、进退方式平移,还具有旋转、倾斜等功能,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完全的矫正病人的位置。治疗床顶上的天花板左右各有一对定位用的X光机,以45 度和135 度的方向对治疗床上的人做头部或身体照射,影像则落在治疗床右、左两个数码照相机的液晶感光板上,并快速传输至主控制台的电脑,与原先CT定位的重组影像库对比,患者的位置误差很快计算出来,通过治疗床6种运动方式的自动调整,将肿瘤移至原先设计的照射目标区,按治疗计划进行放射外科照射。射波刀治疗室的天花板上装有一套红外线讯号接受系统,可连续记录与监控病人胸前3 个红外发生器的位置,建立患者的呼吸模型。另外,根据定位X 光影像采集的患者体内肿瘤( 如肺癌和肝癌)位置的运动模型,通过2种运动模型的拟和,射波刀则能建立肿瘤随呼吸运动的空间位置模型,主动追踪肿瘤,在运动中治疗,这一技术借鉴于对空巡航导弹的追踪技术,在运动中持续追踪目标的动态位置。而以往的治疗技术如X- 刀、体部伽玛刀不能主动跟踪肿瘤进行治疗,也无法准确计算肿瘤的运动位置,只能扩大照射区域,以牺牲更多的正常组织及器官为代价进行治疗。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射波刀在治疗颅脑和无自主运动位置的病灶时,准确性为1 毫米左右,在治疗肺部肿瘤时, 平均误差为1.5 毫米, 比以往的X-刀、体部伽玛刀的治疗准确度提高了5-10 倍。

因为具有以上技术优势,射波刀对全身各部位肿瘤均可进行有效治疗,它不但与伽马刀一样能治疗颅内的疾病,而且由于不需要创伤式固定,在放疗时还可以根据肿瘤体积大小、与正常组织结构关系进行1-5 次的分次照射,对体积较大的肿瘤也可实现放射外科治疗。

由于其独有的动态跟踪技术,其技术优势在躯干部肿瘤治疗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对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腹膜后肿瘤等显示出非常高的有效率(这些部位在正常情况下,存在大小不一的生理活动度),对复发肿瘤更能显示出其损伤少的优势。它适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肿瘤,多数只需1-5 天的照射,整个治疗过程大约需要30-90 分钟即可杀死肿瘤组织,是唯一无伤口、无痛苦、无流血、无麻醉和无需恢复期的全身放射手术形式,患者术后即可回家。射波刀作为当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技术,使患者减轻了痛苦,并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