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怎样看待慢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抗病毒适用于所有乙肝患者吗?

张永
张永

副主任医师 肝病科

山东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抗病毒治疗只是乙肝治疗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不要把抗病毒理解为彻底清除或杀灭病毒,因为目前还做不到,只能做到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经过抗病毒治疗获得最佳结局(表面抗原血清转换)的毕竟是极少数。当前抗病毒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使肝细胞炎症恢复正常,肝功能持续稳定,从而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

抗病毒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目前仅推荐用于有明显病毒复制和炎症活动的慢性乙肝或肝硬化患者,如ALT≥80 U/L, 同时HBV-DNA ≥1×104copies/ml者。对于慢乙肝稳定期单纯病毒载量高但肝功正常的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不推荐使用。出于用药安全性的考虑,妊娠期或准备生育的患者也不适宜进行抗病毒治疗。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长效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相继问世后,开创了乙肝治疗的新局面,与此前的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如保肝降酶等),可获得更确切、更持久的疗效,因此得到学术界广为提倡,目前在临床应用得日趋普遍。但是,上述药物并不完美,仍然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药物种类少、价格贵、副作用多、长期服用易发生耐药、早用早耐药、停药困难等),抗病毒并非一抗就灵,永不复发。长期口服拉米夫定等核苷(酸)类药物迟早会发生耐药,继而出现肝炎的再次发作。医学界也正在研究减少耐药发生的方法和药物,但尚未找到满意答案。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理论还不成熟,关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疗程、合并用药等仍存在很多争论,需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验证、总结,日臻完善。

相对于其它治法而言,乙肝抗病毒治疗是快速控制肝脏炎症并维持一定时期肝功能稳定的有效方法,选择抗病毒是在当前医疗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因为有效),也是无奈选择(疗效有限)。

并不是所有的乙肝患者随时都可以接受抗病毒治疗,不符合抗病毒条件者硬性治疗有害无益,不仅远期疗效差,还会增加病毒变异的风险和今后治疗的难度。

对于符合抗病毒条件的患者,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慎重选择抗病毒的药物和时机,绝不能草率为之。

对于符合以下情况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慢乙肝久治不愈,已有明显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慢性肝炎反复发作,经保肝降酶等一般治疗3个月效果欠佳;经济条件差,没有条件休息或较频繁地定期复查的患者(如农民工)。

对于初次发病、病情轻、病程短、育龄期的年轻患者,可首先考虑一般治疗,不要急于抗病毒,服用有健脾疏肝、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草药治疗此类患者也有效,在辨证准确、按时服药的基础上,充分休息、生活规律、饮食合理、心情舒畅,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指标会出现同步改善并维持稳定。观察治疗一段时间(3-6个月),如疗效欠佳,再抗病毒也不迟,以免出现“早用早耐药”、影响生育(抗病毒治疗期间应避孕)等问题。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