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健康教育

张兰青
张兰青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三级
极速问诊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年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口,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基底节区的血液供应来自豆纹动脉,该动脉自大脑中动脉垂直分支而出,故基底节区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占20%。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脑动脉硬化;其他病因有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血液病、抗凝或溶栓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脑肿瘤、梗死后脑出血等。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用力排便、酗酒等可诱发脑出血。

一、临床表现

1.临床特点 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稍多,好发于冬春季。多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病情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展至高峰。发病前多无前驱症状,少数有头晕、头痛、肢体乏力、口齿不清等症状。

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血压明显升高等,呼吸深沉带有鼾声,重则呈潮式呼吸或不规则呼吸。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节、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2.临床类型及表现

(1)基底节区出血 包括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和尾状核头出血。壳核、丘脑出血均可累及内囊,典型表现为“三偏征”,即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有意识障碍,累及优势半球时可有失语。其中壳核出血常引起较严重的运动障碍、持续的同向性偏盲;丘脑出血则产生较明显的感觉障碍、短暂的同向性偏盲,可伴有偏身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表现头痛及轻度脑膜刺激征,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

(2)脑叶出血 以顶叶出血最多见。脑叶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如顶叶出血,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和空间构象障碍;额叶出现偏瘫、Broca失语等;颞叶出现Wernicke失语、精神症状;枕叶出现对侧偏盲等。

(3)脑桥出血 出血量大时病人多迅速陷入昏迷,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固定于正中位,出现四肢瘫痪、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等,多在48小时内死亡。小量出血表现交叉性瘫痪或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4)小脑出血 起病突然,数分钟内出现枕部头痛、眩晕、呕吐,病侧肢体共济失调等,无肢体瘫痪。病初多无意识障碍,但大量出血时则很快陷入昏迷,出现呼吸不规则,因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5)原发性脑室出血 由于脑室内脉络丛动脉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所致。小量脑室出血表现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大量脑室出血时,病人迅速出现深昏迷,四肢弛缓性偏瘫、去大脑强直状态、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等,多迅速死亡。

脑出血的预后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全身情况及有无并发症,脑干、丘脑及大量脑室出血者预后较差。

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头部CT检查是临床疑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可早期发现脑出血部位、范围和出血量。MRI检查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的小量出血。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有助于病因诊断。脑脊液压力增高,病情危重有脑疝形成时禁忌行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和血糖有无增高。

二、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 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告知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防止再次出血的重要性;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及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教会病人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异常波动及时就诊。

2.合理饮食 饮食宜清淡,摄取低盐、低胆固醇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饱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矫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戒除烟酒;指导病人自我控制情绪,避免过分喜悦、焦虑、愤怒、恐惧、悲伤等不良刺激,保持乐观心态。

3.预防保健 家属的支持对病人疾病恢复很重要,引导家属以乐观的态度接受自己亲人躯体和精神方面的改变;让病人及家属理解功能锻炼越早,其疗效越好,教会病人及家属康复功能锻炼的具体操作方法;鼓励病人增强自我照顾的意识,通过康复锻炼,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告知病人坚持功能锻炼,许多症状和体征可以得到改善,日常生活可部分或完全自理。

4.病情监测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脑出血的先兆症状,如出现严重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活动不灵、口齿不清时,应及时就诊,教会家属再次发生脑出血时现场急救处理措施。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