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漫谈直肠癌保肛的医患合理选择

周建平
周建平

主任医师 老年病科

湘雅二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直肠下段与肛门已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消化道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独特控便器官。这个器官在解剖生理上包括了直肠下段、肛管以及控制排便、及相应感觉的神经肌肉结构。有效保留这个器官不但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还关系着病人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及个人的自尊。由于直肠疾病的常见性,保肛一直是医患双方共同的选择难题。保肛概念最初是从直肠肿瘤手术开始的,1908年Miles一篇腹会阴联合切除治疗直肠癌的论文改变了直肠癌治疗的格局,许多直肠癌病人的生命得到了拯救,但也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就是失去肛门这个控便器官的痛苦,直到1948年美国医生Dixon介绍了一种以后以他名字命名的直肠前切除手术,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之后Dixon手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除了很低位直肠癌以外,大约85%-90%直肠癌病人可以获得保肛机会,尽管这样还是有>10%左右的病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保肛机会。

近年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有更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可以用于以往难于保肛的病例,比如直肠癌早期病例的增加,保肛机会也随之增多,比如直肠癌患者术前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待肿瘤降级降期后手术,保肛率即可有所增加。现代的保肛理念也由单纯的保肛手术发展为一个保肛的学术体系,保肛已不仅仅局限于直肠的恶性肿瘤,而是针对所有所带来肛门功能问题疾病,如复杂性肛瘘、溃疡性结肠炎等,即使是恶性肿瘤,如直肠恶性淋巴瘤,也可通过放化疗、靶向治疗而获得非手术性的治愈性保肛。那么全面掌握现代医疗技术,合理在为患者设计保肛治疗,则成了增加保肛机会的重要基础。

保肛手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消化道切除与重建手术,它是对一个重要器官的保留,否则会导致残疾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因此如何从医疗技术上、管理上及病人的理解上作好评价,通过i沟通与选择,将对保肛手术合理实施有着重大意义。作者曾经遇到一个女性直肠癌病例,尽管发现时病期很早,完全能通过局部切除而保留肛门,但由于患者的恐癌心理,一定要求做不保肛手术,术后已十多年了,到现在为止一直为当时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而后悔。但临床上更多的病例是要求强行保肛,这种要求可以理解,但要也看实施的具体条件,如过于迁就病人要求,则可能以牺牲病人的生命为代价。如何做到直肠癌病人的合理保肛,作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应予以关注:

1.医方能供各种合理保肛的条件:如各种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放疗等),具有优秀的专科外科医师,多学科合作评估的机制等

2.长期从事保肛临床与研究的科室或中心,医生提出的保肛与保肛的选择或建议将更为科学或合理。患方宜多听从权威医生的建议。

3.从病人方面来说,如果治疗组医生作出不能保肛的决定时,不妨到更权威的医疗中心进行咨询或会诊,多听专家们意见后再作选择。研究证明,直肠癌发现后在术前作放化疗将更利于病人的长期生存和减少局部复发,因此不必急于请求外科医师马上手术,这也为病人寻求合理治疗留下了时间。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