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疤痕的概念及分类

杨跃
杨跃

主治医师 整形美容中心

浙江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疤痕的概念及分类

瘢痕(scar) 是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凡涉及真皮层的伤口几乎都以瘢痕愈合而告终。伤口的自然愈合过程有3种机制在起作用:一是伤口收缩;二是肉芽组织充填伤口;三是表皮生长覆盖创面。肉芽组织主要是由小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等成分构成,如无异常,胶原蛋白逐渐转变为结缔组织-这实际上就是"瘢痕",不过这种伤口愈合后不会高出皮面,所以把这种瘢痕称之为"正常瘢痕"(normal scar)。如果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出现异常,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不仅不停止增殖,反而数量增多,并且分泌胶原及其它细胞外基质的量也增加,伤口增生高出皮面、发红,并出现各种症状甚至造成外形与功能的障碍,这就是"病理性瘢痕"或异常瘢痕(abnormal scar)。

关于瘢痕的分类,许多书刊上有着不同的描述,如: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萎缩性瘢痕、挛缩性瘢痕、表浅性瘢痕、蹼状瘢痕、桥状瘢痕等等。从病理学上讲,瘢痕 (scar)只分为正常瘢痕(normal scar)、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两大类;而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S)和瘢痕疙瘩(keloid, K)两类。但从临床角度,为便于描述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可以记述为前面提到的各类瘢痕的名称。病理性瘢痕其本质是真皮纤维化疾病中的一类,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包括 I、 III 型胶原在内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组织中过度沉积、且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的病理状态。

常见瘢痕的分类

1. 扁平瘢痕

这是指皮肤表浅的一种瘢痕。

原因:

由于皮肤轻度损伤,或浅Ⅱ°烧伤,或表浅的感染所引起。

临床特点:

除外表稍异于正常皮肤,表面粗糙、有色素沉着外,一般多无功能障碍。

处理:

多不需处理,少数有碍美观,可行磨削术、激光、微晶磨疤、表皮细胞移植术等治疗。

2. 凹陷性瘢痕

当瘢痕组织在体表造成凹陷畸形时,称之为凹陷瘢痕。

临床特征:

简单的凹陷性瘢痕仅是线状瘢痕及其区域的低陷,广泛的凹陷性瘢痕则可合并有皮下组织、肌肉或骨骼组织的缺损。

治疗原则:

矫正这种畸形不仅要处理皮肤上的瘢痕,而且要按照凹陷程度的轻重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修复缺损,以恢复正常外形。

3. 增生性瘢痕

通常出现于深Ⅱ°烧伤创面愈合后,或Ⅲ°烧伤创面经邮票状植皮愈合后,大多数切口缝合愈合后,以及较厚的中厚皮片供皮区愈合后。

临床特点:

早期局部增厚,高出体表,表面呈红色,病人主要感觉是局部痒痛难忍。这种增殖期因人而异,一般6个月开始消退,部分病人可达伤后1~2年才进入成熟期,痒痛减轻,充血消退,瘢痕变软变平,基底松动,色泽转淡。大面积增生性瘢痕肥厚而硬,有时可厚达2cm以上,但其与深部组织不粘连,可以推动,持续数月加压治疗效果好;手术切除后不复发。

治疗原则:

一般发生在躯干、四肢、肩背部的大片增生性瘢痕都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常可待其自然萎缩,不需进行手术治疗;但发生于手背、手腕、颈部、及关节部位的大片增生性瘢痕影响关节功能,时间久后可引起关节畸形,需早期手术治疗;面部的增生性瘢痕影响美观也需早期手术治疗。

4. 萎缩性瘢痕

常发生于较大面积的Ⅲ°烧伤,特别是深达脂肪层的创面,没有经过植皮治疗,仅靠边缘上皮生长而使创面愈合者,由于此类瘢痕收缩,常导致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长期的瘢痕挛缩可影响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发育。

临床特征:

瘢痕组织很薄,表面平坦,色素减退,质地坚硬,局部血液循环极差,浅表仅覆盖一层萎缩的上皮细胞,易受外力作用而出现破裂溃疡,经久不愈,或时愈时好,晚期有发生恶变可能。其具有很大的收缩性,常牵拉周围组织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

治疗:

常需手术治疗。

5.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实质上是皮肤上的一种纤维组织肿瘤,主要表现为瘢痕组织内胶原及基质成分大量沉积,病损侵犯周围正常皮肤,且短期内无自愈倾向。

临床特征:

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壮年,色红,坚硬,突出皮肤表面,有时成蟹足状,故又名蟹足肿;其范围超出原损伤范围;其病程长,多持续增大,无自行萎缩倾向;局部痒痛较轻,极少有过度角化、溃疡和挛缩。

治疗原则:

加压疗法多无效,手术切除后易复发,且较原有瘢痕范围更大,故多主张非手术治疗,如药物注射治疗和放射治疗。当瘢痕疙瘩面积大,影响功能和美观时,可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