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盗汗的针灸疗法

洪杰
洪杰

主任医师 针灸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概述】

盗汗是指入睡时汗出,起来即止而言.如《伤寒明理论》记载:"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

本症又称"寝汗",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始称"盗汗".《景岳全书·汗证)说;"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醒来渐收".

【常见证候】

(1)心血不足:盗汗常作,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白,脉虚.

(2)阴虚内热;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虚湿阻:盗汗常作,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质淡,脉濡缓.

(4)邪阻半表半里:盗汗,病程较短,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口苦,欲呕,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数.

【症状分析与鉴别】

(l)心血不足盗汗与阴虚内热盗汗:两者皆属虚证,但后者于劳伤血亏,心血过耗,汗为心液,心血不足,故见心气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则盗汗常作,气血不足则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而后者由于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所致,虚火盛而阴液不能敛藏则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阴血不足,故见女了月经不调;阴虚相火妄动则表现男子梦遗滑精;阴精衰少,则形体消瘦.

(2)脾虚湿阻盗汗与邪阻半表半里盗汗:同属实证.前者多因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遏气机,升降失常而致,兼有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淡,脉濡缓等湿阻症状.后者多见热性病的初中期阶段.多由表邪失于疏解,循传少阳,阻于半表半里,欲达不出,正邪交争,逼津于外,故见目合则汗,兼有寒热往来,两胁满闷,口苦,欲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数等少阳证.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阴郄、复溜、合谷、后溪.

配穴:血虚心悸盗汗加内关、神门、足三里;虚烦潮热加肾俞、肺俞、三阴交;头痛困倦加脾俞、中脘;寒热往来加三焦俞、外关.

操作:泻合谷、阴郄,补复溜、后溪、二阴交.

方义:中医理论认为.JI>主血脉,在液为汗,汗为阴液所生.阴郄为心经之郄穴,可急补心阴而降心火.小肠是津液产生的重要器官,故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