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

李宗强
李宗强

肿瘤科

济宁市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当外周血白细胞持续低于4.0×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至0.5×109/L 以下,面百分数大多低于10%——20%,有时仅占1%—20%,甚至完全消失,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发热等细菌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感染严重者可致命。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不明,或者继发引起。临床上前者多见,主要原因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多种药物诱发,化学物质中毒,放射性损伤,造血系统疾病和累及骨髓的恶性疾病,脾肿大,累及骨髓或破坏周围粒细胞的先天性和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根据粒细胞动力学研究,可能与下列一种或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1)骨髓粒细胞生成障碍;(2)粒细胞破坏过多;(3)中性粒细胞异常分布等。

本病属于中医“虚劳”、“虚损”、“血虚”范畴。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上于体质因素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或病后体虚,感受四时不正之邪;或用药不当伤及气血;亦或脾胃亏虚,营卫气血衰减而发病。此因“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所以,肺、脾、肾虚损是本病发病的关键,虚、热、瘀、湿是其主要病理表现,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甚至阴阳两虚、气血不足是本病病机演变的特点所在。

本病中医临床辨证,以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最为常见。

气血两虚型是白细胞减少症最早出现的证型,常见于本病的轻型患者,一般白细胞计数在3.0×109/L—4.0×109/L,患者初始往感觉有明显的周身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夜寐多梦,心神不安,舌质淡,脉细弱等症。治应益气补血。益气以补益脾气为主,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血以补肝血为主,因肝“主血、藏血”。偏气虚的以归脾汤益气养血,气血两虚的用八珍汤气血双补。

气阴两虚型白细胞减少者常在3.0×109/L以下,此时常出现气阴两虚证候。患者除全身乏力外,有以下两上特点:(1)因正气不足致感染,如反复感冒、肺炎、泌尿系感染等;(2)因阴虚易生内热,可出现低热、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咽干等症。治疗宜益气养阴的同时,酌加清热解毒之品,注意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脾肾两虚型系重度慢性白细胞减少症或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的情况出现。由于脾气虚弱不能化生精微,畏寒肢冷,懒言少语,腰痛膝软,舌体胖大,舌质淡白等。治应温脾阳、壮肾阳、补气血之法。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