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 年)

王选举
王选举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

宿州市立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一、前言

(一)本共识意见的产生背景和程序

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有重要作用,但缺乏特异性。超声检查通常是影像学检查的第一步。目前,国内消化内科尚未制订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

为规范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特邀请国内部分消化内外科专家和放射科专家组成《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依据我国慢性胆囊疾病的流行趋势、最近的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并参照《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第 3 版) 及国际相关指南和最新研究成果,共同讨论制订了本共识意见。

旨在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内科治疗提供合理与规范的诊治策略。

执笔人先拟定全文初稿,发至专家委员会各成员,得到修改反馈后拟初定稿。专家委员会会议上集体讨论,对全文之主要观点再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以选择①+②的人数 >80% 为通过。

执笔人根据专家委员会会议提出的意见再对初定稿进行修改,并进一步经各专家委员会成员确认后成为最后定稿。

(二)本共识的参考文献来源和证据分级

通过关键词对 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 (China Knowledge Resource IntegratedData-, CNKI)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由专家委员会对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诊治的相关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对目前临床上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诊治所面对的常见问题加以解答。

所有共识意见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参照 2009 年 Oxford 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强度标准加以标记,具体标记方法详见文献。本共识意见所涉及的诊治策略绝大部分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中所有药物剂量均针对肝肾功能正常患者。

二、流行病学

个别文献报道,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病率为 16.09%,占所有良性胆囊疾病的 74. 68%。根据国外资料,在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慢性胆囊炎占 92.8%,女性多于男性(79.4% 比 20.6%),发病高峰在 50 岁左右,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 20~30 岁占 12.1%,30~40 岁占 18.0%,40~50 岁占 30.7%,50~60 岁占 20.4%,60~70 岁占 12.2%。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危险因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 90%~95%;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则不常见,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 4.5%~13.0%。

三、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胆囊结石:结石导致反复的胆囊管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炎性反应、瘢痕形成和胆囊功能障碍。对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研究显示,炎性反应严重程度与结石最大径呈正相关,而与结石数量和年龄呈负相关,孤立的大结石是慢性胆囊炎的高风险预测因素。

2. 细菌感染:正常胆汁应该是无菌的,当胆囊或胆管出现结石嵌顿、梗阻,则可能导致肠道细菌逆行感染。研究显示,非胆囊手术者、急性和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汁培养阳性率分别为 16%、72% 和 44%,而伴有黄疸的患者,在胆汁中发现细菌的比例可高达 90%, 这提示不完全性胆管梗阻是细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慢性胆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的逆行感染,致病菌的种类与肠道细菌基本一致,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 74.4%,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 (23.9%)、不动杆菌(32.7%)、奇异变形杆菌(19.3%) 等。近年来的研究提示,H. pylori 感染可能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生有关。

(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胆囊动力学异常:胆汁淤积是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重要病因,在无结石存在的患者中,如果发现胆囊收缩素刺激闪烁显像 (cholecystokinin-stimulated scintigraphy,CCK-HIDA) 的胆囊喷射指数 (ejection fraction) 降低(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