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冠心病的综合治疗

邢永生
邢永生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新乡市中心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一.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自我调理,避免出现以下情况:

1.生气、发怒,剧烈情绪波动:

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可使小动脉血管异常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冠心病患者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2.剧烈运动:

运动量过大易导致冠脉血管急剧缺血、缺氧。

3.饮水量不足:

老年人的口渴中枢不敏感,若平时没有养成喝水的习惯,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甚至脱水,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4.严寒和炎热不注意自我保护:

寒冷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经张素活性,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使心跳加快或冠状动脉痉挛,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此外,寒冷引起的血管收缩可使血压升高。天气炎热时,低血容量、血管扩张均可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使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加重。

5. 不重视口腔卫生:

患牙周炎等口腔疾病时,口腔中的细菌若进入血液循环,可导致小动脉发生痉挛或血栓,诱发心肌缺血。

6.饱餐、饮食不规律:

胃过度充盈时可以直接压迫心脏,加重心脏负担,还可诱发冠脉血管痉挛,使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平时宜少食多餐,晚餐吃七八分饱为宜。

二.冠心病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手段?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介入和外科搭桥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常难以纠正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或阻止病变进展导致的心血管事件,需要进行介入或外科搭桥手术治疗。部分患者伴有肝、肾功能异常、严重呼吸系统及脑血管病等,常难以耐受外科手术,需选择创伤小的介入或药物治疗。部分高危患者血管病变复杂,当介入治疗风险大时,外科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1. 药物治疗

对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减少心肌耗氧量、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抗血小板药物: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作用,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了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一般选用肠溶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为 75~325mg/日。阿司匹林过敏或因禁忌证(如消化道出血、溃疡病高出血风险)而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应用氯吡格雷(玻立维)75mg/日。

抗凝治疗:凝血酶是使纤维蛋白原卒为纤维蛋白并最终形成血栓的关键环节,抑制凝血酶的治疗即抗凝治疗也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抗凝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常用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剂量随临床情况调整。

硝酸酯类:可以直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局部心肌供血,大剂量扩张外周血管、减低心脏负荷,能有效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和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β受体阻制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还能够缩小心梗面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改善预后。常用的β受体阻制剂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应根据症状、心率及血压情况调整剂量。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还能够影响心肌重塑、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从而减少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钙拮抗剂:可缓解和控制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心肌缺血发作,武异性心绞痛的首选药物。心功能好的患者可使用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选择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的非洛低平或氨氯地平。

改善代谢药物:常用的曲美他嗪(万爽力)通过调节心肌能源底物,优化心肌代谢,增加三磷酸腺苷(ATP)产生,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及心功能不全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调脂治疗:他汀类调脂药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对稳定甚至逆转动脉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都有重要作用。只要没有禁忌证,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都应根据危险分层应用调脂药物使血脂达标。

溶栓治疗:对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可以选择溶栓治疗开通闭塞的血管。溶栓治疗容易实施,可以争取开通血管的时间。溶栓治疗有其特定的时间窗,通常应在12小时以内,最好是在6小时以内;常见出血等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

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这种治疗方法创伤较小,患者恢复快。通过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治疗冠状动脉严重狭窄(>75%),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但对弥漫性病变、小血管病变和某些特殊部位的病变疗效较差,部分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可发生再狭窄或支架内形成血栓。

三、外科搭桥手术治疗

又称冠状动脉旁路手术,能有效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缓解心肌缺血症状。由于为开胸手术,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较介入治疗长。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