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肛门湿疡(肛门湿疹)

张志谦
张志谦

主治医师 肛肠科

厦门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肛gāng门mén湿shī疡yáng(eczema of anus) 肛门湿疡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少数可累及附近皮肤及会阴部。临床特点是局部可出现红疹、红斑、水疱、糜烂、渗出、结痂或脱屑,肛门周围皮肤增厚,颜色灰白或黯红、粗糙,以致发生皲裂、渗出、瘙痒、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湿毒疮”、“浸淫疮”或“湿疮”之范畴。本病可见于各年龄段,以成年人多见,据1997年全国肛肠疾病调查报道,其发病率为0.17%。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肛门湿疹。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肛门湿疡多因风、湿、热邪留滞肌肤,或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外科正宗》曰:“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日见沿开”。初期多为实证,风盛则瘙痒不止,湿盛则糜烂流水,日久损伤正气成虚,湿邪凝滞,耗伤阴血,肌肤失养,皮厚如革,干枯皲裂。 西医学认尉病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有关,肛门局部疾病导致粪便、肠液、炎性分泌物等反复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也可引起肛门湿疡,此外该病还可能与遗传因素和体质有关。

诊断要点 患者肛门瘙痒、潮湿不适,慢性期若肛周皮肤皲裂或破溃感染发炎可引起肛门疼痛,若迁延不愈,因瘙痒夜间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烦躁、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本病从外观上看,有如下特点:皮损形态多样,呈弥漫性,可见苔藓样变。本病按其病程和皮损情况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①急性:发病快,初起皮肤损害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痂、脱屑等,轻者微痒,重者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加重,病程较短,2~3天即可治愈,但易复发。② 亚急性:多由急性迁延不愈而至,水疱不多,渗液少,尚可见红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病情较缓慢;③慢性:可因急性日久不愈引起,也可一开始即表现为慢性。肛周皮肤粗超增厚,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皮肤皲裂,呈棕红或灰白色,皮损界限不清,瘙痒剧烈。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①肛周接触性皮炎:有致敏物或强刺激物接触史,病变局限于接触物质的部位,皮疹多为单一形态,界限清楚,重者可发生大疱,去除病因后可治愈。②肛门瘙痒症:为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肛周皮肤顽固性瘙痒,时轻时重,搔抓后伴有剧烈灼痛,夜间更甚。皮损以肛门皱襞肥厚为主,可见苔藓样变,可有辐射状皲裂,多数无渗出,仅见干性抓痕及血痂。瘙痒多因外界刺激诱发,呈阵发性。 治疗 首先要寻找病因,避免再次刺激。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内治外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治 ①湿热下注证:以急性、亚急性较为多见。起病较急,皮损为潮红、肿胀、糜烂、滋水浸淫成片、结痂,伴有瘙痒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者,为热重于湿。若起病较缓慢,皮损以丘疹、疱疹为主,滋水较多,伴有疲倦无力、纳呆、便溏,苔白腻,脉滑等症状者,为湿重于热。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方选萆薢渗湿汤加减。常用药物: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石菖蒲、黄柏、白术、地肤子、龙胆草、丹参。湿邪重者加川牛膝清热利湿;瘙痒甚者加徐长卿、白鲜皮祛风止痒。中成药:可用龙胆泻肝丸口服。②血虚风燥型:以慢性肛门湿疡多见,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肥厚,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结痂脱屑等,或伴有头晕乏力,腰酸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养血润燥,清热祛风。方选滋阴除湿汤加减。常用药物:制何首乌,白术,车前草,泽泻,白鲜皮,桃仁,天花粉,当归,蝉蜕,防风,牡丹皮,柴胡,苦参,白蒺藜。胃纳不佳,加藿香、佩兰化湿和胃;胸闷不舒,加厚朴、枳壳理气宽中。中成药:可选用当归片口服。 外治 中药坐浴熏洗法:湿热下注者以清热利湿为主,处方如下:苦参,蛇床子,茵陈,川椒,地肤子,白鲜皮,忍冬藤,黄柏,连翘;血虚风燥者,以养血祛风为主,处方如下:当归,白芍,生地黄,何首乌,荆芥,防风,蝉蜕,甘草。煎水坐浴熏洗,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其他疗法 ①局部封闭:慢性肛门湿疡顽固者,可用1%利多卡因20ml加亚甲蓝液2ml肛周皮下注射。②外用西药:急性期,渗液多者,应用湿敷,可用5%硼酸溶液,热敷可用1:8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慢性期可用3%~5%糖馏油糊剂。③口服西药:抗组胺药、非特异性抗敏治疗、皮质类固雌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转归预后 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中医药在治疗上有较明显的优势。 预防与调护 ①应避免进食烟、酒、鱼、虾等刺激性食物和已知的过敏食物;②应避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肥皂或强烈的刺激性药物外用;③尽量不用暴力搔抓,同时避免穿通透性不良、过紧过窄的内裤,内裤以柔软之棉纱制品为宜。

参考文献

[1]赵宝明,张书信,芮洪顺.实用肛门直肠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64-167

[2]钱海华,金黑鹰,曾莉.结直肠肛管疾病诊断治疗新进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312-316

[3]史学文,王世清,吴长勤.现代肛肠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20-221

[4]陆德铭,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66-37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肛门湿疡诊断疗效标准[S],1995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