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脱肛(直肠脱垂)

张志谦
张志谦

主治医师 肛肠科

厦门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脱tuō肛gāng(anal prolapse) 是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经肛门向外移位脱出的疾病。临床特点为肛内肿物脱出、坠胀感、便秘或肛门失禁、肛门部潮湿瘙痒、出血、脱出肠管嵌顿等。脱肛在肛肠疾病中仅占0.4%~2.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小儿、年老体弱者及经产妇。小儿发病高峰期在1~3岁之间,多为直肠黏膜脱垂,成人发病高峰期在50~70岁之间,多为直肠全层或合并部分乙状结肠脱垂。本病在小儿中男性发病率较高,在成人则女性多于男性。我国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人州出不可入者……倒县(悬)其人,以寒水戔(溅)其心腹,入矣”,“人州出”就是直肠脱垂,是世界上最早对直肠脱垂及其还纳的记载,而“脱肛”之病名首出于《神农本草经》。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

病因病机 小儿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妇女分娩用力耗气、气血亏损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均易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此外饮食不节致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迫直肠而脱出,嵌顿不能还纳。 西医学认为直肠脱垂与婴幼儿发育尚未成熟、盆底组织软弱、长期腹内压力增加以及各种精神神经疾病有关。 诊断要点 以肛内肿物脱出、坠胀感、便秘或肛门失禁、肛门部潮湿瘙痒、出血、脱出肠管嵌顿等为主要症状。肛门部视诊可见肛周皮肤潮湿、色素沉着,直肠指诊肛门口及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可触及脱垂肠段,特别是站立位或用力拍背后触摸。

临床上常采用二型三度分类法对直肠脱垂进行分类和分度。⑴分类:①不完全性直肠脱垂:脱出物呈半球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黏膜沟;②完全性直肠脱垂:脱垂的肠管呈圆锥形,脱出部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黏膜环形沟;⑵分为三度:①Ⅰ度:又称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为淡红色,长3~5 厘米,黏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垂的部分为两层黏膜所组成,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纳;②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出,长5~10厘米,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脱垂的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襞所组成。扪之较厚,有弹性,两层肠壁之间有腹膜间隙,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③Ⅲ度:由于直肠各层组织移位,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厘米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口松弛无力,站立、行走、咳嗽时即可脱出,外观呈腊肠样或球形,有时不易回复,因直肠黏膜经常外露,黏膜干燥、充血、溃烂常易发生,可伴有下腹坠痛,腰部、腹股沟及两侧下肢有坠胀、沉重感。 鉴别诊断 环状内痔:痔核分颗脱出,痔核之间出现凹陷的正常黏膜,颜色暗红或青紫色,括约肌有力,而直肠脱垂脱出物呈圆锥形,颜色鲜红或淡红,括约肌松弛无力。

治疗

中医治疗以补气、升提和固摄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有一定的疗效,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尽量纠正直肠脱垂的各种解剖异常。

内治 ①脾虚气陷证:临床表现毋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程度不一,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缺乏,甚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大便秘结者,加枳实、生大黄泄热通腑;大便稀薄者,加苍术、黄柏等清热祛湿。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丸口服。②湿热下注证:临床表现肛内肿物脱出,色紫黯或深红,甚则表面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面赤身热,口干口臭,腹胀便秘或泄泻,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升阳举陷。方选升阳除湿汤加减。常用药物:升麻、白术、柴胡、黄芪、党参、泽泻、茯苓、苍术、防风、葛花。热邪重者,加大黄、黄连、黄柏等清热祛湿。中成药:可选用脏连丸。

外治 ①中药熏洗:用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煎水熏洗,一日一次或两次;亦可用皮硝,置于脸盆中,冲入热开水先熏后洗,每次约10~15分钟;②中药外敷:用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 其他疗法 ①针灸:可用体针、电针、梅花针治疗。取穴有长强、百会、足三里、承山、八髎穴、提肛穴和肛周皮肤相应于外括约肌部位之阿是穴。②注射法:主要适用于Ⅰ、Ⅱ度脱肛为主,常用药物有消痔灵注射液、芍倍注射液或5%鱼肝油酸钠等硬化萎缩剂。注射法主要有黏膜下注射法和直肠周围注射法两种。 ③手术:常用的术式有直肠黏膜结扎术、肛门缩窄术、直肠内瘢痕支持固定术、直肠脱垂组织的切除与修复术、直肠外固定术和直肠全层脱垂三联术等。④提肛运动疗法:平时练习肛门内吸上提运动,每日2次,每次连续放松、紧缩肛门20~30次,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对预防直肠脱垂和防止肛门松弛均有积极的作用 转归预后 小儿直肠脱垂多有随生长发育而自愈者,成人直肠脱垂一般不能自愈并常有日渐加重趋势,故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预防与调护 ①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活动和排便下蹲时间过长的不良习惯;②患内痔、直肠息肉等经常脱出的疾病,应及时治疗;③积极治疗腹泻、便秘、咳喘等疾病;④经常做提肛运动,对加强括约肌功能,预防直肠脱垂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海华,金黑鹰,曾莉.结直肠肛管疾病诊断治疗新进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165-171

[2]林毅,蔡炳勤.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2-403

[3]陆德铭,陆金根.实用中医外科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6-350

[4]周大桥,万力生.中医外科诊疗思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67-371

[5]陆德铭,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58-362

[6]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42-346

[7]李春雨,张有生.实用肛门手术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81-196

[8]谭新华,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18-626

[9]唐汉钧.中医外科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0-356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脱肛诊断疗效标准[S],1995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