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 感染科
淮北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莱姆病的病原体在1982年由Burgdorferi和Barbour等首先证实是一种新种疏螺旋体,称为伯氏包柔螺旋体 (B.Burgdorferi),简称伯氏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是一种单细胞疏松盘绕的左旋螺旋体,长10~40μm宽0.2~0.3μm有3~7个疏松和不规则的螺旋,两端稍尖,是包柔螺旋体属中菌体最长而直径最窄的一种。运动活泼可有扭转、翻滚、抖动等多种方式。革兰染色阴性,吉姆萨或瑞氏染色呈淡红的蓝色,Eosin Thiazin染色呈青紫色到浅紫色,镀银染色能使螺旋体着色良好。电镜下可见外膜和鞭毛(7~12根不等),鞭毛位于外膜与原生质之间,故又称内鞭毛 (endoflagellum),与运动有关。
在微需氧条件下30~34℃在BSK-Ⅱ(Barbour Stoenner Killy-Ⅱ)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生长缓慢,一般需2~5周才可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查到。该螺旋体有鞭毛与外膜两种抗原性蛋白:①鞭毛蛋白 (flagellin)分子量为41×103,编码基因于染色体上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最早致机体产生特异性IgM抗体,其高峰滴度常在感染后 6~8周,以后下降;②外膜由脂蛋白微粒组成,具有抗原性的外膜表面蛋白有OspA(outer surface protein A,分子量为31×103~32×103),OspB(分子量为34×103~36×103)及OspC(体外培养不表达,分子量为21×103),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IgG和Iga抗体,从感染后2~3个月开始,滴度逐渐增加并可保持多年。外膜蛋白在疾病过程中可发生抗原性变异。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莱姆病应该如何预防
得了莱姆病应该如何治疗
莱姆病的分布有哪些不同
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莱姆病的传染源与宿主
老年结核病的病因以及症状表现是什么
恐艾症是什么
慢性乙肝有哪些并发症
科菲克的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