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副伤寒的诊断鉴别

黄新造
黄新造

副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黄石市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及观察病情都有价值,其消长与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减少。

2.尿常规 极期可出现尿蛋白及管型。

3.粪便常规 在肠出血时有雁或潜血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当病变侵及结肠时可有黏液便甚至脓雁。

4.血培养 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后逐渐下降,病程的任何阶段都可获得阳性结果。对已用抗生素的患者,可取血凝块做培养。化脓性病灶中抽取的脓液亦可检出病原菌。

5.骨髓培养 较血培养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其阳性率受病程及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较小。

6.粪便培养 整个病程中均可阳性,第3~4周阳性率最高,达75%,但应排除胆道带菌而患其他疾病者。

7.尿培养 病程第2周后出现阳性者可达50%。

8.胆汁培养 用十二指肠引流的胆汁培养,对病程后期的诊断和发现带菌者有意义。

9.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的O抗原、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5种。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及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现阳性,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第4~5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4倍以上升高。

10.其他免疫学实验 检测血清或尿中副伤寒抗原或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对副伤寒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 此类患者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副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内自愈。

2.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一般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第5~6病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反应阳性。治疗后退热比伤寒快。

3.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腓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确诊有赖于相关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4.急性病毒性肝炎 副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前者肝功能损害较轻,有黄疸者黄疸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副伤寒的其他特征性表现,且肝炎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5.布氏杆菌病 患者有与病畜(牛、羊、猪)接触史,或有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本病起病缓慢,发热多为波浪型,退热时伴大汗,并有关节痛或肌痛等症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确诊须有血液或骨髓培养出病原体、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

6.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不规则,常伴盗汗、脉搏增快、呼吸急促等。发病2周后Χ线胸片检查可见双肺有弥漫的细小粟粒状病灶。

7.败血症 少部分败血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不增高,可与伤寒混淆。败血症多有原发病灶,热型多不规则,常呈弛张热,伴寒战,无相对缓脉。白细胞总数虽可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8.其他 疟疾、恶性组织细胞病、风湿热以及变应性亚败血症等,有时需进行鉴别。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