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医师 介入放射学科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大 多数癌痛患者严格按三阶梯治疗原则治疗后,疼痛症状往往得到明显的控制。但是,临床上仍有约10%-30%的癌痛患者因镇痛效果不满意,或因不能进食,或有药物禁忌证,或不能耐受镇痛药物等原因,无法充分接受“三阶梯方案”的治疗。介入治疗为癌痛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它是口服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有学者把癌痛的介入治疗称之为“癌痛的第四阶梯治疗”。
(一)神经阻滞疗法
1.周围神经阻滞 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枕后神经、颈丛神经、臂丛神经、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椎旁神经、坐骨神经以及其他末梢神经的阻滞等。应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择不同的阻滞神经,才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必要时可使用神经破坏药,来获得更长的止痛时间。腰及下肢疼痛者,还可选用同侧的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顽固性疼痛可选择椎旁神经射频治疗。周围神经阻滞常用药物为长效局部麻醉药、神经毁损药,也有使用医用臭氧治疗,但远期效果仍在评估之中。
2.硬膜外腔阻滞 根据疼痛部位选择相应的穿刺点,可单词注药,亦可留置硬膜外导管行尖端或连续注药或使用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方法给药。
3.蛛网膜下腔阻滞 使用局部麻醉药或麻醉性镇痛药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因止痛时间段、风险大,应永哲少。但对于胸及上腹部顽固性癌痛使用神经破坏药,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如适应证选择不当、操作不规范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4.交感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常用于头颈部疼痛的治疗,腹腔神经丛阻滞多用于腹部癌痛的治疗,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则用于下肢癌痛的治疗。交感神经阻滞用于癌痛的治疗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5.脑垂体阻滞 经鼻腔、蝶窦、脑垂体注入乙醇或酚甘油等神经破坏药,对激素依赖性癌痛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此项治疗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风险较大,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神经毁损疗法
治疗癌症疼痛的神经毁损疗法以破坏性长久性神经阻滞为主要方法,即用化学性药物或射频技术使与疼痛有关的神经组织变性,来获得较长时间或永久性的镇痛效果。
1.周围神经毁损性阻滞 癌症疼痛较局限,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使用不同浓度的酚、乙醇、阿霉素或丝裂霉素溶液阻滞周围神经,或用射频毁损相应的神经,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常用的神经阻滞包括上颌神经、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和腓神经等。
2.蛛网膜下腔神经毁损性阻滞 蛛网膜下腔酚或乙醇阻滞的镇痛效果和持续时间都优于局部神经阻滞和神经根阻滞。这种方法控制癌痛效果较好,但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操作。酚甘油阻滞目前比较常用,镇痛效果优良率为70%-90%。效果的好坏与肿瘤位置、穿刺间隙、注药剂量与疼痛的评价方法有密切关系。注药后疼痛缓解时间为2周-3个月,少数患者可达3-12个月。
3.硬膜外腔神经毁损性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系将神经毁损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产生节段性镇痛的方法。与末梢神经阻滞相比,硬膜外腔阻滞可同时阻断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阻滞范围较大,镇痛效果确切;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相比,可避免脑膜刺激征的发生和脊髓或脊神经的损伤。此外,还可经硬膜外导管分次注入神经毁损药。
4.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 腹腔神经丛乙醇阻滞治疗腹部肿瘤引起的疼痛,特别是胰腺癌痛,约60%-85%的患者可获得无痛。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需在X线引导下进行,技术要求较高。腹腔内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如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采用腹腔神经丛阻滞。
(三)脊髓电刺激疗法
脊髓电刺激疗法(SCS)治疗的原理主要基于Melzak和Wall在1965年提出的门控理论:通过脊髓硬膜外间隙植入的电极传递的电刺激,阻断疼痛信号通过脊髓向大脑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脊髓电刺激系统植入术是一个微创手术。在影像学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穿刺或在脊柱上开一个小骨窗,将电极放到脊髓硬膜外间隙的特定节段,然后通过体外的临时刺激器观察刺激覆盖的位置以及疼痛改善的程度,并根据测试的情况调整电极的位置以达到最佳的刺激状态。患者在此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配合测试。测试成功后患者会带着临时刺激器回病房,接受一个2-7天左右的测试期,观察疼痛和日常生活(如睡眠、行走等)的改善情况。若疼痛缓解良好且患者对治疗效果较满意,则植入整个刺激系统(延伸导线和刺激器)。术后医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会用体外程控仪对脊髓电刺激系统进行无创性的设置和调整,患者也可以用配置的患者程控器在医师设定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操作非常方便灵活。
脊髓电刺激最初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神经源性疼痛,目前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癌痛的治疗。
(四)鞘内程控镇痛泵疗法
鞘内程控镇痛泵(PCAP)包括脊髓吗啡泵,是近年来国内外疼痛界治疗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的终极方法之一,对许多其他镇痛方法不能缓解的疼痛,该方法具有较理想的疗效。鞘内程控镇痛泵技术是在C形臂机透视引导下,经腰椎间隙穿刺,将一特殊导管放置于蛛网膜下腔,然后置入可编程药物泵于患者皮肤下,用皮下隧道方式将导管与泵相连接。泵内有储药器可储存吗啡、氢吗啡酮、芬太尼、舒芬太尼、布比卡因、可乐定、齐考渃肽、巴氯芬。泵的输注系统可将药液经导管持续缓慢匀速地输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微量的药物即可达到满意有效的镇痛效果,减少了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储药器可反复注药,并可体外使用遥控器来调节药液浓度和速度。据研究报道,达到同样的镇痛效果,口服吗啡用药与蛛网膜下腔用药比为300:1。PVAP尽管效果确切,但价格不菲,目前尚难以普及。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的疗效怎么样
中国网、人民网、搜狐:医学急救培训走进人大附中校园
高科技手段治疗——肿瘤疼痛!
为什么99%的肿瘤患者以自杀的方式在接受治疗(转载)
癌症疼痛
疼痛病人就诊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