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脊髓电刺激简述

郭刚
郭刚

主治医师 介入放射学科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脊髓电刺激是指将脊髓刺激电极安放于椎管的硬膜外腔后部,通过电流刺激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从而治疗疼痛或其他疾病。该技术是通过实验室方法发展而来的,通过在脊髓附近置放电极,给予调制的电流刺激,从而有效地控制慢性疼痛,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疼痛治疗。第一次人体实验是基于闸门疼痛传导通道控制的理论概念,Wall和Sweet在自己的体内,通过眶下神经的位置插入条状电极,可观察到低强度的电刺激导致该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减弱。

远古时代人类就知道电可以治疗疼痛。1967年3月Shealy首先通过椎板切开方法将电极置于脊髓背侧柱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来刺激脊髓。1975 年,Dooley提出了经皮穿刺将电极置入脊髓背侧硬膜外腔的新方法。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对脊髓电刺激的认识机制又有了重新认识。虽然在病理选择、疗效评估方面尚存疑问,但神经源性疼痛综合征和缺血性疼痛已成为首选适应证。近期临床实践还表明,神经源性头面部疼痛和中枢性传入痛等两种顽固性疼痛综合征对脊髓电刺激治疗的反应较好。不同国家之间的应用范围差别也较大。距资料统计,每年有超过10000例患者安放脊髓刺激器,其中一半在美国,一些在欧洲。有些疼痛,当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脊髓电刺激却有效。

在脊髓电刺激问世的最初10年中,脊髓电刺激被广泛使用在疼痛的诊断。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脊髓电刺激在美国仅有少数的专业疼痛治疗中心继续使用,在欧洲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前没有应用。欧洲第一次关于脊髓电刺激的会议与1974年在德国弗莱堡举行。当时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只有很少的几种刊物,而且临床上关于神经性疼痛和神经传导性疼痛没有明确的区分,事实上是没有全面认识到两种疼痛的差异性特征。但是当时已经有证据显示大量的患者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这些患者都曾遭受着现在所知的神经性疼痛的困扰。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使用脊髓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心绞痛,首先由澳大利亚和瑞典人报道。有很多研究表明对这种适应证的治疗的有效率相当高。20世纪70年代末有报道电刺激可诱导产生外周血管舒张,它应用于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大概有10年的时间,虽然实际的应用大多数在欧洲,但目前这个适应证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

脊髓电刺激的使用已经超过25年,但其对疼痛治疗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对于应用这一方法的治疗者而言,虽然其在物质和精力上均需较大的投入,似乎仍未了解其在疼痛治疗的作用方式及其作用机制。刺激装置和置入技术的提高与其缺乏严格的适应证和有效的预后指标形成鲜明的对照。毫无疑问,技术的提高虽已增加聊安全性和可信度,但是对于生理和生化基础的更进一步了解将为病例选择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早在1000多年以前人类发现放电的鱼可以致使人体麻木从而减轻疼痛。现代通过电刺激谋求镇痛的治疗方法,得益于1965年Melzack和Wail发表的疼痛“闸门控制”理论。1967年Shealy等人认为电刺激脊髓脊柱粗的A-β纤维可以明显抑制同节段细纤维传导的疼痛信息,并将这种电刺激称为脊髓背柱刺激,其首次发表了刺激脊髓后索使疼痛减轻的临床报告,开创了神经电刺激治疗疼痛的先河。

1971年日本下地恒毅、1972年我国郝建英采用硬膜外电刺激,取得了同样的止痛效果。后来认识到,这种抑制效应不仅通过刺激脊髓背柱获得,也可以通过刺激脊髓背根或其他区域达到镇痛目的。

1980年第一个可程控刺激系统应用于临床,1982年第一次在临床上应用了完全置入式的神经电刺激器。外周神经电刺激和运动区皮质电刺激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应用于临床缓解疼痛。2003年置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在我国开始应用于临床。

脊髓电刺激的主要适应证:

1.背部手术失败综合征;

2.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

3.粘连性蛛网膜炎;

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外周缺血性疼痛;

6.幻肢痛、残肢痛;

7.外周神经性疼痛;

8.中枢痛;

9.心绞痛;

10.神经或脊髓损伤后疼痛。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