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脑瘫儿童痉挛的管理

丛秀军
丛秀军

副主任医师 脑外科

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

二级甲等
极速问诊

脑瘫患儿在近几年的发病率越来越大了,所以对于脑瘫患儿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痉挛状态(spasticity)是一种由于牵张反射兴奋性过高而引起以速度-依赖性增强的强直性牵张反应以及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之一。干扰患者的运动功能,见于中风、脊髓损伤、脑外伤、多发性硬化、脑瘫等。

脑瘫事实上是一种永久性疾病,不能治愈。痉挛型脑瘫如果不治疗,其痉挛和异常姿势会加重,导致严重的骨关节变形,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不能够运动或者固定模式的肌肉活动使得肌纤维呈短缩状态,是痉挛状态的标志,也是发生固定挛缩的主要诱因。脑瘫患者通常表现为活动减少以及不良姿势,而后者又使得挛缩进一步加重。因此,脑瘫患者痉挛状态的控制非常重要。

临床常用于脑瘫患儿痉挛管理的方法包括:

(1)祛除加重痉挛的诱因,如:身体不适、疼痛、紧张、不适当的姿势等;

(2)维持抗痉挛姿势,可根据不同痉挛肌群采取不同抗痉挛姿势,如大腿外展、膝伸展、足背屈;上肢伸展、前臂外旋(旋后)、腕指伸展等,以对抗相应的痉挛姿势;

(3)物理因子治疗,如:热疗、水疗,肌电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等;

(4)运动学治疗,包括主动+被动运动,各种理学疗法(PT治疗),作业治疗(OT治疗)等;

(5)按摩:放松肌肉,协助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6)支架、夹板、石膏固定、矫形器的使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痉挛部位和程度选择不同方法。矫形器的使用需要在严格评价患者的情况下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合理设计,对多数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佩戴,帮助患者维持相对正常的姿势对线、提供适当的支撑和稳定、抑制和/或防止骨关节继发性改变。

(7)口服药物,以肌肉松弛剂为主,常用巴氯酚,作用于全身,适合严重全身性痉挛的患者;

(8)神经阻滞术,以肉毒毒素痉挛靶肌肉注射为代表,用于儿童脑瘫下肢痉挛管理具有循证医学I级证据。普遍使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A),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产生局部暂时性无力和痉挛降低,有利于短缩肌肉的良好伸展、增加关节活动度,为拮抗肌的肌力增强提供机会,从而使患儿学会更好的控制运动、改善运动功能。可以在肌肉注射后数日内观察到临床疗效,并通常持续3-4个月。伴随着新的突触联接(侧索生芽,collateral sprouting)的形成神经传递逐渐恢复,当注射部位神经末梢复原(再生生芽,regenerative sprouting )完成后,神经传递也完全恢复。因此,需要间隔3-6个月重复注射。

BT-A注射主要用于局部痉挛的治疗,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要熟悉解剖学和运动学机制,对痉挛肌进行严格定位和适用症选择,注射靶肌的选择、注射部位、剂量等都要严格掌握;术后还要指导患者进行积极康复训练和跟踪随访,以维持疗效。

(9)外科手术:脑瘫患儿接受手术治疗的年龄一般在6-7岁以后,可以帮助解除痉挛以及校正矫形。6-7岁之前主张采用以上保守性治疗防止挛缩和畸形。

总之,减轻痉挛的方法很多,临床使用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和年龄科学地选择,对脑瘫患儿既要实行横向管理,即全面评价各种层面的功能障碍水平并全面康复,又要实行纵向管理,从儿童过渡到成年期,帮助患者管理好痉挛及其后果。但无论如何,运动康复始终是基础,需要贯穿患者终生,不同阶段适当选择其他治疗方法作为补充。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