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东坡肉由来的遐想——苏东坡养生一瞥

医学科普 2014-11-07
顾伟民
顾伟民

主任医师 内科

湖州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东坡肉”一名由来已久,传说之版本也很多,自宋朝以来,越传越广,越做越精,迄今为止,可以说已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道名菜。就目前看来比较著名的有杭州“东坡肉”、黄州“东坡肉”、江西永修“东坡肉”、江苏扬州和苏州“东坡肉”、云南大理“东坡肉”以及苏轼故乡四川“东坡肉”等等。不管是地名、人名,还是菜名,一定有它的出处,“东坡肉”也不例外了。要弄清楚它的由来,那还得从“东坡”二字说起。对于“东坡”二字与苏东坡相关,已无异义。但为什么将红烧肉名为“东坡肉”,确实有很多说法。近年来,由于本人经常受人邀请讲座中医养生之道,着实也常常提到“东坡肉”一菜,为圆其说,也常查找些资料充实讲座内容。今将我《东坡肉由来的遐想——苏东坡养生一瞥》备课笔记与读者分享。

一、苏东坡名字由来

苏东坡原名苏轼(公元 1037年1月8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说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有一番来历: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居士,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白居易曾写一首《步东坡》的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走,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官阶)检校水部员外郎。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二、“东坡肉”菜名由来

故事一佛印禅师说

一天中午苏东坡有点发困,就在书房中想睡一会儿。睡着后,做起梦来。感觉自己在马路上,前面见一辆马车飞跑过来,经过苏东坡身边的时候,似乎一阵风把帘子掀了起来。苏东坡往里一看,呵,车里坐着一车美女,正嘻嘻哈哈地开玩笑。一见苏东坡,美女们使劲地招手,喊道:快上来呀,跟我们一起玩吧。苏东坡一迷糊,就跳上车,坐在了美女中间。车子继续往前走,跑进了一户人家,直奔后院,到了猪圈外,正好里面一头母猪要生产,车夫就把一车人都倒进了猪圈。等苏东坡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是一头嗷嗷待哺的小猪。这边家人等苏东坡一直不起来,进去一看,已经没气了,顿时家里乱成一团,老太太赶紧派人请佛印禅师查问因缘。佛印大师入定观察,明白了苏东坡的糊涂事。按照定中指示,佛印大师找到那户人家,进到猪圈,冲着一群小猪喊道:苏东坡,苏东坡,出来!这时只见一只小猪颠颠地就跑出来,佛印给了主人点钱,抓起小猪就走。回寺后,大师把苏东坡度出了小猪,没多久,苏东坡在家里就缓过气来。过了几天,佛印大师派人请苏东坡吃饭,饭食正酣,佛印大师让人上了一道菜,大师笑着跟大家说,来,来,大家都尝尝东坡肉…… (此佛印禅师一说)

北宋时期,庐山归宗寺的佛印大师与苏东坡、黄庭坚乃莫逆之交,来往频繁,酬唱甚多。苏东坡常游庐山,在佛印之里一住就是半月。有一天,苏东坡正在书房改诗,忽然扑来一陈异香。东坡顺着“东坡肉”香味寻去远远地看见佛印端起肉正要进行品尝,猛然一把抓住他,这可把佛印吓了一大跳,回头一看是苏东坡,才放下心来,并领着苏东坡进入卧室,痛痛快快地饮酒吃肉。苏东坡觉得佛印烧的肉特别可口,称赞不已,常找佛印烧肉吃。佛印就干脆把他的烧肉方法传给了苏东坡。后来苏东坡又能把这个方法公之于众,于是社会上都仿效起来,从而使得东坡肉成为流传广泛的一道名菜。(此佛印禅师二说也)

故事二——徐州说

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故事三——黄州说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期间,猪肉很便宜,故写有“食猪肉”诗遗世:“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东坡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故事四——杭州说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东坡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公元1088年时,西湖久无整治日见颓败,官府花了大钱整治西湖却未见成效。时任太守竟欲废湖造田。危急时刻苏东坡再度到杭州任太守。苏东坡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绝对不能废的。他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终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尽,纷纷敲锣打鼓、抬猪担酒送到太守府。苏东坡推辞不掉,只好收下。面对成堆猪肉,他叫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己的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的红烧肉,顿感味道不同寻常,纷纷称其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东坡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应该不假。

故事五——小人说

杭州市某社区在一小学举办“建国6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之名人名馆进名校活动。社区请来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的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述“杭州的老市长—— 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和杭州的故事很多,你们想从哪里开始听起呢?”一开场,何老师的问题就被孩子们抢答了:“东坡肉!”“那有没有人知道东坡肉的由来啊?”“是苏东坡发明的。”“是因为苏东坡爱吃肉。”“是苏东坡身上掉下来的肉。”5班的一个小个子男生嗓门特别尖,大家都听到了,哈哈大笑。(此小人一说也)。

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朝廷中的那班奸臣本来就很恨他。这时见他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心里更不舒服。他们当中有一个御史,就乔装打扮,到杭州来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苏东坡。那御史到杭州的头一天,在一家馆里吃午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到菜单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一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这头一道菜!” 他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倒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是同行公认的第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馆的菜单都收集起来,兴冲冲地回京去了。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皇帝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证据吗?”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本来就是个糊涂蛋,他一看菜单,就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圣旨,将苏东坡掉职,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去充军。苏东坡被调职充军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然象过去一样赞扬他。就这样,“东坡肉”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此小人二说也)

故事六——自圆其说

苏东坡经常从江北去江南金山寺学道参禅,跟佛印禅师学养生之道,佛印禅师也悉心教诲,苏东坡亦认真领会,本来是江北名士,加之悟性极高,所以进步飞快,时过三月,便自认以悟得真髓,掌握了养生之道,学到真经了。于是,便开始疏于学习,懒于进取,更无心参禅、跟师了,心高气傲,忘乎所以。

一日,佛印禅师派小沙弥去江北看望苏东坡,并捎话说很想念他,望江南一游。然而,苏东坡却对小沙弥说;吾以得到悟禅矣,何必再到江南讨教呢。于是,信手写了一首诗让小沙弥回江南面复,小沙弥回到江南,将苏东坡言语及诗奉上,“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禅师看罢,微微一笑,并不言语,提笔在苏东坡的诗旁写了两个字,叫小沙弥再到江北一次。苏东坡打开信一看,还是自己写的那首诗,只不过多了两个字:放屁。他再也坐不住了,赶紧与小沙弥一起划船过江去见佛印禅师。一路上,苏东坡不停地催促船家加快速度,嘴里还一停不停地唠叨、埋怨、口无好言。当船还未停稳,苏东坡便急急忙忙跳上了岸,直奔佛印禅师的住处。一边奔跑,一边直呼佛印大名,不了佛印禅师未在住处,这时,苏东坡又急急忙忙东寻西喊,就是不见佛印禅师,气急败坏、老羞成怒的苏东坡心想:“这秃驴躲哪里去了?” 小沙弥见此,便用手指了指北面的小禅房。苏东坡跑步来到小禅房前,见小禅房门上贴有一对联。上联是:八风吹不动,下联是:一屁过江南。苏东坡见此顿感汗颜,羞愧不已,并弯身向小禅房再三鞠躬后,转身180度逃回江北。一路上,不停地说自己道行不深,悟性太浅,狂妄自大。回家后,闭门思过,学古人法,用刀在自己的屁股上挖下了一块肉,将其红烧,并邀好友一起共进用餐。在席上讲述了这一经过,并以此吸取教训,从此,便有“东坡肉”一说流传下来。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学道悟禅,终成一代名家。在他日后的努力下,特别在养生之道上,以他自身的悟性和经历,提出了“安”与“和”养生观,告诉人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顺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保持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做到“天人合一”,才能泰然处世,颐养天年。

苏东坡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而且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学颇有研究,著有《苏学士方》,后人将其方书与沈括的《良方》《灵苑方》合刊,称作《苏沈良方》,至今流传。苏东坡作品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十分丰富,明朝末年王如锡“广搜众刻,自诗文巨牍至简尺填词,以及小言、别集,凡有关于养生者,悉采焉”,整理编撰了《东坡养生集》,并根据内容不同,将其分为饮食、方药、居止、游览、达观、妙理、调摄等十二卷,其中记载了《问养生》《养生诀》《记三养》《续养生论》《养生偈》《广心斋铭》《静常斋记》《养老篇》《日喻》《修身》等文,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历史记载的一次次被贬的遭遇,他都能以豁达超脱的心态一一化解,我想,这便是养生之道带给他最好的回报了。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违逆自然界、以及社会上的各种规律,无止境地追求名利地位、荣华富贵,而不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量力而行,那只能是舍本逐末。操劳过度,身心疲惫甚至疾病缠身,谈何享受那些身外之物?苏东坡的“安” 与“和”告诉我们:不要与命运抗争,而要与命运讲和,顺应大自然,让自己适应并融合于自然、社会,这样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周围和谐相处,从而很好地生存,提高生命的质量。苏东坡提出的“安”是一个人的内在状态,是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安详,要有足够的定力掌控自己情感、欲望。在浮躁繁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果不能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而任凭自己随心所欲,纵情而为,但是又力所难及,内心就会浮躁不安,紧张惶恐,坐卧不宁,患得患失,每天被烦恼痛苦所包围,久之,影响身心健康。所以要减省嗜欲,自身保持一团泰和之气,该放弃时则放弃,就会豁然解脱,一身轻松,心顺意畅,身体康健。

“东坡肉”我们可以不去分辨哪种说法正确与否,但只要记着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就足矣。苏东坡曾为张鹗写过一幅字:“药有四味,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这四味“长寿药”,从情志、睡眠、运动、饮食4个方面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值得今人体味和借鉴。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