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儿科药物选择需要谨慎对之

陈荣
陈荣

主任医师 儿科

合江县人民医院

三级乙等
极速问诊

儿童的身体机能和成年人不同,所以在给儿童用药的时候也要小心剂量。要根据小儿年龄、病种、病情和一般情况慎重选择,不可滥用。联合应用的药物不宜过多,以免由于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产生毒副作用或药效相抵消。

1.镇咳平喘药 咳嗽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作用。小儿呼吸道较窄,炎症时黏膜肿胀,渗出物较多,易因呼吸道梗阻而出现呼吸困难。因此在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时,应多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尤其要慎用作用较强的镇咳药(如可待因),一般只有在咳嗽严重、引起小儿精神紧张或影响休息时才用镇咳药。氨茶碱为常用的平喘药,但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新生儿和小婴儿应慎用。

2.抗感染药物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较快,故抗感染药物较常应用。应根据病种、病情、年龄等选择用药。如临床已确诊为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等),可试用某些中草药制剂,而不要轻易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可因各种毒副作用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例如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微生态紊乱,甚至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还可引起听神经损害和肾脏损害;氯霉素不仅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降低,在新生儿、早产儿还可导致氯霉素急性中毒,表现为“灰婴综合征”。鉴于上述种种问题,小儿应用抗生素必须慎重考虑适应证,有针对性地选用。一般感染以一种抗生素为宜,重症可考虑联合用药。

3.镇静药 小儿有高热、过度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时,常用镇静药使之得到休息,发生惊厥时则应用止惊药,以利病情恢复。常用的药物有苯巴比妥、异丙嗪、氯丙嗪、地西泮等。婴幼儿一般禁用吗啡,因其对吗啡较敏感,易出现呼吸抑制现象,故一般不用或慎用。

4.泻药和止泻药 腹泻患儿不宜首选止泻药,因用药后腹泻虽可减轻,但肠道毒素吸收增加可使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腹泻时除以口服补液疗法防治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外,可辅以调整微生态的活菌制剂(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小儿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如奶内多加些糖,或喂些蜂蜜,膳食中增加蔬菜、水果等,也可偶用些栓剂,如甘油栓、开塞露、肥皂条等。必要时才考虑用少量缓泻剂。

5.肾上腺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儿科应用较为广泛。可局部用药(如治疗婴儿湿疹),也可全身,既可短期应用,也可长期应用。短疗程口服多用于哮喘发作、严重感染(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合用)及过敏性疾病。重症病例须大量静脉给药。中疗程用药(几周至几个月)多用于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及免疫性疾病。此类药应避免滥用,因用药后可使机体免疫力、反应性降低,往往掩盖了原发疾病的性质,虽自觉症状好转,病情却在发展,因而延误了诊断、治疗。较长期地用药,对水、盐、蛋白质、脂肪代谢均有影响,还能抑制骨骼增长,影响身体发育,并可引起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患儿的肾上腺皮质也可发生萎缩。应特别强调的是患水痘的小儿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用药后可使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引起死亡。如在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水痘,应视情况停用或减量。

6.其他药物 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酸碱平衡的药物较敏感,在应用利尿药后较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早产儿、新生儿应用维生素K、磺胺类等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核黄疸,故上述药物应慎用。阿司匹林为儿科常用的退热药,亦为治疗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但近年来国外有报道小儿应用此药可能与引发瑞氏综合征(Reyesyndrome)有关。因而主张不用此药退热,而以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代替。又因阿司匹林可致出血倾向,故在有毛细血管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时禁用。此外,有些药物可通过母乳作用于小儿,如吗啡、阿托品、水杨酸盐及一些催眠药等,因此口甫乳的母亲应用上述药物时要考虑到对小儿的影响。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