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6届五洲国际心脏病学研讨会上,内外科Hybrid技术论坛尤其引人注目,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心脏内外科医师的参加,会场座无虚席,讨论氛围非常热烈。会议中重点探讨了心脏内外科Hybrid技术新领域-----支架主动脉瓣置入(TAVI)和心脏再同步化(CRT)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65 岁以上老年人中,由于主动脉瓣退行性变所致的主动脉瓣病变发生率达10%,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主动脉瓣病变比例越来越高。据不完全估计,我国每年约有20万的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等待治疗。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内科保守治疗5 年死亡率为52%~82%,其中约15%~56%为猝死。迄今为止,有外科手术适应证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外科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仍然是最佳治疗。但在高龄、主动脉瓣病变终末期、全身多发的严重合并症患者,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死亡和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多中心资料示住院期间病死率8%~33%,术后一年病死率14%~20%,90岁以上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率高达24%)。
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成为上述患者治疗的一种新选择。Cribier 等在2002 年12 月报道了第一例人体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一位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57岁的男性患者由于存在外科瓣膜置换的禁忌症,而采取了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治疗。他用牛心包膜缝合在一个不锈钢支架上制成瓣膜支架,经静脉途径顺行穿刺房间隔在自体的主动脉瓣膜的位置进行瓣膜置入。造影显示置入的瓣膜功能正常。冠状动脉的开口未受到影响。
2005年Hanzel 等对一位患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84 岁患者经顺行法操作失败时采用逆行法成功置入,证明了逆行法的可行性。2006年Webb 等报道了在18 例有高危外科手术风险的患者中,由股动脉路径进行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通过快速右心室起搏后在原瓣膜处置入主动脉瓣膜支架,其中14 例患者植入成功,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瓣口面积从(0.6±0.2) cm2增加至(1.6±0.4) cm2。随访(75±55)天后16位患者存活。结果证实由动脉途径逆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可行的。
顺行法与逆行法相比,它们各自有缺点:顺行法:经股静脉穿刺房间隔经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途径,优点:①顺血流方向经过房间隔和二尖瓣,容易通过主动脉瓣,心脏搏动对支架瓣膜装置影响小,定位精确;②股静脉较粗大可以使用24 F鞘管,可置入较大型号的瓣膜支架;③可应用于伴严重的周围动脉硬化患者(在主动脉瓣钙化患者中很常见,可避免动脉并发症。缺点:①需要穿刺房间隔,导管路径较长,操作技术较为复杂,导管技能要求高;②可能造成二尖瓣损伤。逆行法:穿刺股动脉经主动脉途径,操作相对简单。自膨胀机械力可适应扩张的主动脉瓣环,允许放置更长的支架,能够更加紧密地与主动脉瓣环、升主动脉铆合从而不易移位。但支架球囊有时难以通过严重狭窄的主动脉瓣口致手术失败,不能置入较大型号支架,对严重周围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引起血栓栓塞为其缺点。总体来说,目前临床上治疗主动脉狭窄多采用经股动脉途径逆向型经皮瓣膜置换术,可适用于70 岁以上、瓣膜面积≤0.6cm2/m2、NYHA 分级≥2 级、EuroScore 死亡危险评估>20%、或对传统瓣膜置换术有禁忌证的患者。
2006年Huber和Von Segesser引入了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的概念。2007年Lichtenstein等首先报道人体成功心尖途径放置经导管主动脉瓣获得成功。通过经肋间微小切口,穿刺心尖,将捏有支架瓣膜的鞘管循导丝置入,7 例患者均取得了成功, 3 个月随访效果良好。2008年Walther报道了59例经心尖途径的重症病例,植入成功率93%,1个月生存率为86%。2008年德国Mohr等报告了122 例经心尖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结果,该手术成功率>90%,(30d 死亡率为6.5%,第1年的随访中死亡率为13.8%,4.7%的患者需要立即转至开胸手术,) 1年的再次手术率为1.6%,实际存活率为74.4%。经心尖主动脉瓣植入法手术技术较简单,可以从心尖到主动脉瓣较短的距离进行直接精确的操作,植入瓣膜不受大小影响,容易定位,瓣周漏等并发症少,但需要开胸手术会带来一定的创伤。2009年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年会上德国Leipizg医学院还报道了14例危重症患者(LVEF40mmHg,和/或流速>4.0m/s,或者面积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能治好吗
医生让你放心脏支架时怎么办?用中药治疗就能解决
做过心脏支架还能做磁共振吗?
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八、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
六、动脉粥样硬化持续存在,为什么发病是突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