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中医治疗肿瘤的原则

李宗强
李宗强

肿瘤科

济宁市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一、肿瘤的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是诊断疾病的方法。是通过望、问、闻、切四诊来了解病情,并运用整体辨证的理论和方法,以识别病证。《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言:“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在辨别诊断肿瘤时,也必须掌握这些原则。 几千年来中医在诊断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许多专病学者对中医四诊诊断肿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观察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选择部分重点介绍。济宁市中医院肿瘤科李宗强

1、问诊

问诊是了解病情、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对肿瘤病人的问诊,可以根据《景岳全书·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神色见。”来了解病人的主诉、现病史及过去史。《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其饮食起居……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离、绝、郁、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因这类精神创伤,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很大,故必须——询问清楚。

2、望诊

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丹溪心法·能会色脉可以万全》:“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必形诸外。”望诊的内容一是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所谓审神气的存亡,可测生死;察色泽的善恶,形态的常变,可别疾病的轻重浅深。

舌诊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正如《临证验舌法》所云:“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项,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不爽、不谬、不差、不误都是不错的意思。总之舌象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可以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可以指导处方遣药。

舌诊的内容主要观察舌质、舌体、舌苔及舌下络脉。舌质和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舌下络脉是舌体腹面的静脉。正常的舌象应是 “淡红舌、薄白苔”: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干湿适中,不粘不腻;舌尖翘起舌底络脉隐约可见,绝不粗胀,亦无分枝和瘀点。

(1)舌质

淡红舌:是多数健康人的常见舌象,许多早期癌肿患者也可见到淡红舌。但健康人的淡红舌应是不深不浅,红活润泽,不腻不燥。而早期癌肿患者的淡红舌虽也属淡红舌范畴,但却常常舌质颜色晦暗,或伴有瘀斑、裂纹、齿痕及舌苔或腻或燥等病态表现。早期肺癌、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淡红舌分别占71、43%和41.59%,而随病情发展,淡红舌所占比例下降。密切观察、深入分析病理性淡红舌的变化,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病理性淡红舌多为肿瘤初起,精神抑郁,心火内炽的结果。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为淡,自多红少,多见于虚寒证。肿瘤患者中淡白舌的比例较高,其中白血病患者高达60.4%~64%,其他如宫颈癌、胃癌、肺癌等患者的淡白舌比例也较高。经测定淡白舌患者的红细胞数、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和血球压积均显著降低,这与中医辨证肿瘤患者出现淡白舌为气血虚衰是一致的。

红绛舌:较淡红色为深,甚至呈鲜红色称红舌;较红舌更深的称为绛舌。舌红或绛,苔黄厚多为里热实证;舌红绛,少苔或无苔是阴虚火旺;舌绛少苔而津润者,多有瘀血。肿瘤患者如舌质淡红为邪浅病轻,舌质由淡红转红为毒已深,病情加重。舌质由红转绛为热盛津伤,阴虚火旺,预后不良。凡是舌绛无苔,呈镜面舌多不吉;晚期肿瘤患者出现光红舌,兼有糜苔或溃疡时,多为濒死的预兆。

青紫舌:舌质微带青紫,多为气滞血瘀,血行不畅;舌有紫斑瘀点,多为久病内有瘀血;舌青紫转紫红色而干,多为热入血分;舌淡紫而润,多为寒证;舌色紫蓝,面唇俱青,见于严重缺氧。肿瘤患者中青紫舌的比例最高,有统计青紫舌中癌症患者出现率是正常人的18~19倍。其中比例较高的有肺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等。经测定青紫舌患者有明显的舌尖及甲皱循环障碍,而且全血比粘度、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均明显高于非青紫舌组。这与中医辨证肿瘤患者出现青紫舌为血瘀是一致的。临床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有效病人的青紫舌往往消退或变淡,同时血液粘度也由高变低,接近正常,这些患者预后较好,存活时间可较长。如肿瘤患者在病程中出现青紫舌,或青紫舌持续不退,常提示肿瘤转移及预后不良,因此密切观察青紫舌的变化对肿瘤的辨证、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肝瘿线:1962年童氏报道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左侧或右侧或双侧缘(偶见舌尖)呈紫色或青紫色,呈条纹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斑块或瘀点,境界分明,易于辨认,称之为“肝瘿线”。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者有肝瘿线的占77.68%、有病理检查证实的占78.2%。对照肝硬化组无一例有肝瘿线,其他癌症比例极低。以后又有相继报道,其阳性率分别为77.85%、85.87%、 45.83%等。因此“肝瘿线”可作为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辅助体征之一。当部分肝硬化与肝癌患者在放射性核素扫描、B超、AKP、AFP定性与定量确不易鉴别时,“肝瘿线”有一定参考价值。经测定中晚期有“肝瘿线”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血沉、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值,比正常显著上升,这与中医辨证原发性肝癌患者出现“肝瘿线”为血瘀是一致的。

(2)舌体

胖犬舌、齿印舌: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称胖大舌。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齿印舌。中医认为多由脾肾亏虚,不能运化水湿,或水湿痰饮阻滞所致。胖大舌、齿印舌是肿瘤患者多见舌体,约占20%~30%左右。其中比例较高者有白血病、膀胱癌、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尤其是白血病患者达44%。这些患者绝大多数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此外手术、放疗后胖大舌、齿印舌也多于未治疗组,因为手术、放疗虽然对癌细胞可起毁灭性打击,但给患者机体亦留下了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修复,或难以修复的创伤。 .

裂纹舌: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的明显裂沟,称裂纹舌。中医属阴血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或是热盛伤阴,或是血虚不润。裂纹舌也是肿瘤患者常见的舌体,约占9.86%~13.7%,其中以鼻咽癌所占比例较高,为39%,其次为肺癌、淋巴瘤患者,分别为 32%左右。其他如肝癌、甲状腺癌、口腔癌、胃癌等晚期肿瘤患者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纹舌。为长期慢性消耗,机体阴血津液亏损所致。

(3)舌苔

薄白苔:是健康人与非癌症患者的最常见的舌苔,约占80%左右,而癌症患者只占46.02%。而且薄白苔大多见于癌症早期,到中、晚期逐渐减少,相反腻苔逐渐增多。许多资料都表明癌症患者的舌苔随病情变化的规律:早期病情轻者,苔色浅,多见薄白或薄黄,中晚期病情重者苔为黄腻或灰黑。

腻苔、黄苔:腻苔是由于舌菌状乳头的密度增加,增生致密,乳头间充满细菌、真菌、食物碎屑,脱落的角化上皮和渗出的自细胞等构成油腻状密布舌苔。黄苔是由于舌丝状乳头增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干燥,加上某些颜色微生物作用和大量中性多核细胞存在于舌苔表面而形成黄苔。中医辨为舌苔白厚润滑者,属中焦湿阻;黄厚滑苔者,多属中焦湿热;黄厚粘腻者,属湿热重;黄厚干燥者,属里热伤津或津伤燥结。

腻苔与黄苔是癌症患者的主要舌苔,所占比例远高于健康人。有统计白腻苔、黄腻苔癌症组分别为20.3%和14.97%,而健康人组仅占9.0%和3.8%。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以黄腻苔、白腻苔、剥苔为主,其中又以黄腻苔出现率为高,占48.3%。原发性肺癌、急性白血病、肝癌的黄苔、腻苔出现率分别为65.3%、58.5%和57.35%。肝癌与肺癌的早、中期患者腻苔、黄苔均少于晚期患者。另外,某些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治疗后腻苔不退,应警惕癌变可能。

灰苔与黑苔:多见于晚期肿瘤患者。灰苔由白苔、黄苔转化而来。苔灰而干,多属邪热实火羁留,灼伤津液;舌质淡红,苔浅黑而滑润,为阴寒过盛;灰黑而干燥,舌质鲜红者,多属大热伤阴。白血病恶化时,可出现灰黑苔。黑苔由灰苔、黄苔转化而来。由于高烧、脱水、毒素刺激使乳头过长,或大量广谱抗菌素的长期应用,使口腔内正常寄殖菌大量被杀灭而真菌乘机滋长,产生棕褐色至黑色舌苔。癌症晚期常见舌苔灰黑面是带腐浊。

剥苔:舌苔部位剥落,剥落处光滑无苔,余处斑驳残存舌苔,称花剥苔,是胃腑气阴两伤的主要表现。若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清如镜,称为光剥苔或镜面舌,是胃之元阴枯竭,胃气将绝的危候。

肿瘤患者花剥苔的出现率远高于非肿瘤患者,主要是由于长期消耗,机体营养不良,导致舌粘膜的萎缩性改变。如胃癌患者花剥苔的出现率为33.3%,而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患者仅占5.96%。鼻咽癌、宫颈癌、肺癌患者花剥苔占32.3%、18.4%、15.3%。有人观察到早期肝癌有时会出现光剥无苔的红舌,这对肝内小肿物良恶性的鉴别,特别是肝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如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或因肝区不适而应诊发现的肝内小肿物,B超、放射性核素扫描、血管造影、CT等有时难以除外恶性肿瘤,有人以舌诊观察这些愚者,发现光剥无苔红舌组肝癌占绝大多数,而淡红舌组绝大多数是血管瘤等良性肿物。

3、脉诊

脉诊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的诊病方法。是医生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的桡动脉脉搏以探测脉象,即以了解病情,辨别病症的诊断方法。由于肿瘤的生理、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特别是中晚期肿瘤患者,会发生一系列内环境紊乱,主要是脏腑器官功能低下或失调而发生各种病症,这些病理生理变化可不同程度在脉象上反映出来。

(1)浮脉与沉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主表证。轻取不应,重按可得,如石沉水底为沉脉,主里证。临床上胃癌脉象多沉细,胁下积痛脉象多沉涩。沉紧者多为寒积。

(2)迟脉与数脉:迟脉次数慢于正常,脉来迟缓,一息三至,来去极慢,主寒证。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损虚寒。数脉次数快于正常,一息六至,往来快,主热证。有力为实火,无力为虚火。阳盛实热的癌肿疼痛多见洪数脉;痰火实热者脉多数而弦;阴虚内热者脉多数而细;阴血耗竭者脉多数而涩。

(3)洪脉与细脉:洪脉按之浮盛满指,如洪水之状,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常见胂瘤早期邪热内盛的患者,如肝癌湿热瘀毒型早期为洪滑脉,后期为弦滑脉。细脉细小如丝,应指明显,脉位居中,举按皆然。主气血虚弱。食管癌寒盛者脉常迟细,吐血后脉沉细。肿瘤患者手术后常出现细脉。

(4)滑脉与涩脉:滑脉跳动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为气血涌盛,主热盛、痰湿、食滞等证。唇癌、喉癌、鼻咽癌、肺癌、胃癌、大肠癌如有痰湿、热盛见证都可出现滑脉。涩脉往来艰涩不流利,如刀刮竹。涩而无力是少血伤精,涩而有力是气滞血瘀,或痰湿内阻。癌肿患者有血瘀见证的常出现涩脉。

(5)弦脉、紧脉与濡脉:弦脉如琴弦,端直而长,指下挺然。主痛,主肝病,多见气滞、疼痛、痰饮、气郁等证,如食管癌、胃癌、贲门癌、肝癌常出现弦脉。紧脉往来绷紧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弹指紧张有力。主寒证。一般腹内肿瘤多呈弦紧脉象,如晚期食管癌常有紧而涩之虚寒脉象。濡脉轻按即得,极软而浮细,举之有奈,按之渐无。主湿、气虚、血虚、阴虚。肿瘤中晚期可出现濡脉。

(6)虚脉与实脉:虚脉,脉来迟缓、形大而无力,轻近即得,重按空虚。主正气虚,多见癌症患者放、化疗后。实脉,来时坚实有力,形大而长,举之有余,按之有力,来去俱盛,三候皆然。主邪气盛。常见痰湿蕴肺型肺癌患者之脉象。

二、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

既要遵循中医治疗肿瘤的基本规律,又要考虑到肿瘤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1、分清标本缓急,标本兼治。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人体的抗癌能力和致癌因素来说,人体的抗癌能力是本,各种致癌因素是标;从致癌因素和症状而言,致癌因素是本,症状是标。从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来说,原发灶为本,转移灶为标。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消除内外致癌因素、扶正、控制和消除原发病灶等均属治本,针对恶性肿瘤的各种并发症和一些急症进行治疗均属治标。莱芜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朱振胜

在临床实际中应分清标本缓急,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若因肿瘤的进展,出现了危急并发症时,就必须先行治疗,而后再行治疗肿瘤。如肺癌并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呼吸困难时,虽以肺癌为本,呼吸困难为标,但呼吸困难已危及生命,治疗就应以缓解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呼吸困难为,待其改善后,方可考虑抗癌治疗。若肿瘤病人病情比较稳定、无危重紧急症状出现,就直接针对肿瘤本身治疗。

2、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乃因虚而发病,因虚而致实,虚实夹杂。一般来说,在肿瘤患者体质较好,正气尚未明显虚弱时,多以祛邪为主,即祛逐癌毒法。如《医学心悟》云:“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随着病情的发展至中晚期,患者正气已虚,此时应攻补兼施,即扶助正气,祛逐癌毒;或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补虚;或攻补并重,兼顾治疗。若肿瘤至晚期,正气大衰,不任攻伐,则当以扶正为主,稍佐以祛邪抗瘤之药物。

若肿瘤患者手术或放、化疗后,机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治疗上应以扶正补虚为主。具体运用应把握好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的原则。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肿瘤,其病机复杂,病情多变,分析要运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认识疾病的本质,以及邪正双方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同时应当与辨病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工具,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临床治疗尚需灵活运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原则。例如,如果两个食道癌和肝癌患者,都出现气滞血瘀、毒热蕴结等病机变化,治疗时就都可采用理气活血、清热解毒的治则治法。

(四)中西医综合治疗

西医的手术、放、化疗能够消除局部病灶或使瘤体明显缩小,但同时使正常的组织损伤,产生一系列毒副作用,从而影响了疗效。中医治疗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的内在环境和条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可起到取长补短,提高疗效的目的。

三、肿瘤的主要治则治法

1、培本扶正法

培本扶正法虽不能直接杀死瘤细胞,但可通过增强患者正气、培植本元的作用来增强免疫功能,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从而提高病人抗肿瘤的能力。

2、活血化瘀法

中医认为,气滞血淤、瘀血内阻是发生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予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行。故宿昔而成积。”说明积块是由于“血液凝滞不畅”形成的。《医林改错》曰:“肚腹结块,心有形之血。”说明腹内包块是由于瘀血内阻而致的。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祛湿化痰法

祖国医学认为,痰湿聚集,凝结日久,逐渐形成肿瘤。高锦庭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外科正宗·瘰疬说》云:“夫瘰疬者,有风毒、热毒之异,又有瘰疬、筋疬、痰疬之殊。……多致脾气不能传运,遂成痰结。”化痰祛湿法是针对肿瘤的痰凝和湿聚之病因病机,而采取的化解痰凝、祛除湿停以消除肿块的治法。祛湿化痰法适用于肿瘤患者痰湿凝聚之证。常用方剂有二陈汤、导痰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等。

4、软坚散结法

肿瘤形成之后,聚结成块,坚硬如石。中医所称之石瘕、石疽、乳岩、石瘿、肾岩、石疔等多由此而命名。在治疗上,《内经》早就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软坚散结即散其结聚、软其坚块的方法。常用方剂如昆布丸、海藻玉壶汤等。

5、以毒攻毒法

中医的病因讲,有热毒、湿毒、火毒,肿瘤的邪毒瘀结于内,大多表现为阴邪之毒。从药物来讲,古人把药物的偏性叫做“毒”,而后人所说药物的“大毒”、“小毒”,是指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以毒攻毒法”就是运用毒性较强、作用较强烈的药物来攻逐癌症之毒的方法。以毒攻毒法适用于癌症病人积坚气实者,常用方药有斑蝥、蜂房、全蝎、蜈蚣、水蛭、蜣螂、蟾蜍、土元、守宫、雄黄、硇砂、砒石、轻粉、马钱子、巴豆、洋金花、独角莲等。由于此类药物大部分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在临床运用时,应慎而又慎。

6、清热解毒法

中医认为,热毒蕴结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中医文献中多认为肿瘤与火毒内结有关。临床采用清热解毒法,用寒凉药来消除发热因素,即消除或降解体内毒素,消除炎症,达到泻火解毒、清热散结等作用。清热解毒法适用于肿瘤患者的热毒蕴结证。常用方剂有五味消毒饮、清温败毒散等。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