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拒绝被忽悠!解读CT影像技术的新名词

陈宇清
陈宇清

副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上海胸科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近日,平时不太看电视的我偶然看了一期电视台的医学科普节目,其中某位医学专家在大肆介绍其所在医院的CT新技术,大谈“高分辨率”、“低剂量”等概念,仿佛给人一种错觉:“全上海只有他们家使用的是最新高端大气的苹果5S手机,而其他人用的都是山寨机或老式的诺基亚直板手机”!这不禁让我感到有些不平,但同时也感到一丝忧虑!近年来国内医患矛盾加剧,这其中医患双方、乃至整个医疗体制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一个是我们大家平时都会忽略的,那就是某些“专家”借助各种媒体资源,过度夸张或偷换某些医学专业概念,从而造成大量普通患者被“忽悠”,一旦治疗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时,突发事件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绝大部分的临床疾病的诊治都离不开医学影像诊断。近年来,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也得到高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名词不断涌现,不仅普通患者搞不懂,就是临床医师也不全都知道,更谈不上了解!作为一名已参加工作20年的普通医师,在平时工作之余,我也和医院放射医学科的医生和技术工程师聊天,向他们探讨这些新技术的本质,以及对临床诊治的作用。现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物来比喻这些新技术、新概念,希望广大患者不再被忽悠。目前我院(2014年)拥有双源CT、宝石CT各一台,64排CT二台,16排和4排CT各一台;核医学科拥有16排PET-CT一台。

低剂量CT:常规CT检查由于X线辐射剂量较高,一次胸部CT的X线辐射剂量相当于X线胸片剂量的60~100倍;而低剂量螺旋CT通过降低管电流和管电压的方法,经过薄层重建,突显其剂量低、检出率高等优势,扫描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CT。这就像我们每家每户的电视机,将电视画面调的过亮,不仅伤眼,也缩短电视机的寿命,适当调暗亮度,却能让人看清画面中的细节。“低剂量”是一种检查方式,是新概念而非新技术!目前所有的多排CT均可由技术工程师在进行相关检查时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实施低剂量CT扫描。

多排CT:1971年英国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CT机,1998年世界上第一台4排螺旋CT机问世,多排CT技术开始迅猛发展,2001年研制出16排,2003年64排CT开始进入临床实际应用。近年来多排螺旋CT还继续向128、256乃至320排发展。随着扫描排数的增加,同步扫描的能力越来越强,扫描速度越来越快(0.5s--0.42s--0.37s--0.33s),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1mm--0.75mm--0.6mm--0.33mm)。这就像一家大餐馆,本来只有一位厨师,随着就餐人数的增多,餐馆决定增加厨师的数量,从最初的一个人不断增加到320人,这样才能满足在就餐高峰时能及时让大家品尝到美食。

双源CT:当CT扫描的排数、扫描速度和分辨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时,继续向更高排数和扫描速度发展就会造成CT机器的体积急剧庞大、机器部件的运行寿命、维修保养也会受到影响。2005年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正式推出双源CT技术,被称为是CT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创新,超越了探测器排数的简单累加(这是以往CT技术的主要竞争点),重新定义和诠释了CT的概念。就像餐馆的客流量还在增加,餐馆决定另开新厨房,再增加一班厨师,二班人马一起上阵。

宝石CT:GE公司在2007年RSNA上推出全新的宝石CT。冠以“宝石”之名是因为该CT机的探测器材料是由全新的宝石闪烁体构成的,而宝石探测器又是CT能谱成像及低剂量成像最重要的硬件基础之一。宝石能谱CT能够提供了目前业内最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与常规CT相比,具有能谱成像、低剂量、高清图像及动态500排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在临床应用中有效提高了诊断精度和安全性,将影像诊断成功率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诊断依据。通过引入能谱栅成像的新技术,把CT成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5维空间(x、y、z、时间和能量)成像,不但能够分析人体组织的化学组成,而且能够使用能谱栅成像观察和分析解剖和病理信息。这好比餐馆内的厨师的手艺都达到“食神”水平,同时拥有刘翔的体能和速度。

高分辨率CT(HRCT):HRCT旨在提高被观察物体的空间分辨率,即能在高对比的影像中显示最小病变体积或结构,肺部HRCT能更好的显示肺小叶的各种结构和小于1cm的小淡片状影的影像。HRCT是一种为了更好的显示肺组织解剖而发展出来的技术,需要通过几项专业技术来达到这个目标,包括:1、使用窄的准直器;2、薄层扫描(1-2mm);3、高分辨率图象重建算法(锐利或高的空间分辨率);4、扫描参数的调节(kV和mA)等。HRCT并不代表先进!4排以上的CT即可获得较理想的图像。就像我们大家使用的手机,现在大屏手机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图像也就越来越清晰。

薄层扫描:随着单源/双源多排CT的投入运行,以往临床医师所期望的超薄层(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