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中医门诊故事3——同咳异治

张明利
张明利

主任医师 肺病科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离下班还有一刻钟,门诊已经没有病人了,得闲。

实习生吴佳给我倒一杯开水,泡上茶。我说:“快下班了,不喝茶了。”吴佳继续她的殷勤,说:“老师,您辛苦一天了,接待病人没工夫喝茶,现在喝一口润润嗓子吧。”说完,又狡黠地看看我,“不过,您得给我讲讲今天看的那几个咳嗽病例呀!”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张明利

我笑了,原来她是有所图的。

吴佳说:“我觉得今天这几个咳嗽病人吧,病情差不多,可您开的处方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呀?”说着,她拿出记录医案的本子,翻开,指着,“老师,您看这第一位,李姓患者,女,64岁。处方是:黄芪3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款冬花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这第二位,赵姓患者,男,26岁。处方是:麻黄10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30克,款冬花12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10克。

“这第三位,蔺姓患者,男,45岁。处方是:麻黄10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干姜10克,半夏12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款冬花12克,炙甘草10克。

“这第四位,冯姓患者,女,36岁。处方是: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荆芥12克,牛蒡子15克,生石膏30克,芦根30克,桔梗12克,前胡12克,甘草10克。

“老师,这四位都是咳嗽,药方开得可不一样。您快讲讲其中的奥妙吧!”

我说:“这里牵涉到一个中医原则,叫‘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

“因为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病’和‘证’有什么不同呢?所谓病,是指一个疾病的全过程,比如感冒、咳嗽、疟疾、中风、痢疾等,这叫‘病’;所谓证,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实质,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方面。比如咳嗽病,有风寒束肺证、风温犯肺证、寒饮凌肺证、寒包火证等等。”

吴佳若有所悟,说:“同样是咳嗽病,针对不同的证,就要用不同的治法。怪不得中医常说‘有是证,用是方’,原来如此啊!”

我赞道:“对。这是中医的核心,也是中医能够取得奇特疗效的秘密武器!”

吴佳说:“老师,那您就具体讲讲这四位咳嗽病人吧!”

我饮了一口茶,继续说道:“第一位,老年妇女,咳嗽半个月了,伴见乏力、出汗、气短,一遇到风寒就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肺气不足,风寒久羁。治法是补益肺气,祛散风邪。方药选玉屏风散加味。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补肺气,祛风邪,就像一扇屏风一样保护着机体,咳嗽会很快治好。

“第二位,青年男子,咳嗽三天,无汗、怕冷、咳黄痰,舌红,苔薄黄,脉弦。证属外感风寒,肺内蕴热,也就是俗话说的‘寒包火’。治法是外散风寒,内清肺热。方药选用麻杏甘石汤加味。用麻黄等来散外寒,用生石膏等来清里热,何愁咳嗽不好?

“第三位,中年男性,咳嗽三个月了,干咳无痰、遇冷或夜间咳嗽加重,无汗,舌淡,苔薄白,脉弦。这是内外均寒的证,外感风寒,寒饮内结。方药选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汉代以前就存在的古方,张仲景常用它治疗寒饮之证,后世医家不断扩大其功能,但万变不离其宗。它能外散风寒,内破寒冰,故能治咳。

“第四位,中年女性,咳嗽一周,伴见喉咙肿痛、声音沙哑、咳黄痰,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浮,但遇冷咳嗽不会加重。这是内外均热的证,外感风热之邪,肺内蕴热。方药选用银翘散加生石膏。银翘散是热病第一方,外透风热之邪;生石膏内清里热,咳嗽很快就会好转。”

我说话的时候,吴佳不停地在本子上飞快地记着。这时,她抬起头,脸上挂着喜悦,“老师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让我懂得了怎样准确辨证、识证。”

我继续说:“你再看这四个证:前三个证都是外感风寒之邪,但第一个是外寒里虚;第二个是外寒里热;第三个是里外均寒,所以选方用药皆有不同。第四个证是外感风热之邪,选方用药便大相径庭了。”

吴佳说:“说到用药,您的方子都花不了几个钱啊。这真是:对症不一定花钱,花钱不一定对症。”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张明利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六均上午。

医院地址:郑州市城北路7号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