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中医的治疗脑瘫的几种方法

丛秀军
丛秀军

副主任医师 脑外科

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

二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一、脑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绝大部分认为脑瘫的病因病机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后天调养失当、气血虚弱所致。辨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刘氏根据中医理论,结合1988 年在佳木斯举行的小儿瘫座谈会上小儿脑瘫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和肌张力低下型,把小儿脑瘫辨为以下相应的五型:肝肾不足型、脾肾两亏型、心血不足型、肝虚风动型和风痰阻络型。徐氏[10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辨为四型:肝肾不足型、脾肾两亏型、脾虚水泛型和气血亏虚型。

二、针推并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方法

1.针刺:主穴:华佗夹脊穴,根据不同瘫痪部位以及肢体选用颈段、胸段、腰段不同夹脊穴,用28 号1~2 寸针,斜刺或平刺,不留针,每日1 次,连续针刺10 次为1 个疗程。配 穴:上肢瘫取肩 、曲池、合谷;下肢瘫取环跳、阳陵泉、悬钟;剪刀步取风市、髀关、解溪;尖足取解溪、昆仑;流涎取上廉泉、地仓;吞咽困难取上廉泉、天突;二便失禁取上 、次 、中极、关元。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每日1 次。

2.小儿推拿按摩:根据患儿病情及全身部位情况,选择推、揉、拿、点、弹拨、叩、捏等为主的手法运用,每日1 次,每次30min 以上,一周6 次以达到调节肌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等作用。其中常点压的穴位有百会、昆仑、肾俞、命门、风池、环跳、委中、承山、华佗夹脊等,每穴点压20~50 次。

三、体针治疗脑瘫的方法

多以调脾胃、补肝肾为法,取任督二脉,足阳明,太阳表里两经穴为主,刘氏主穴取:大椎、涌泉、兑端、三阴交、中脘。配穴随证加减,肝肾不足型配肾俞、通里;脾肾两亏型配肾俞、足三里;心血不足型配足三里、舌尖;肝虚风动型配足通、三间;风痰阻络型配足三里透刺丰隆、合阳。陈氏[11 ]结合现代解剖知识,认为阳经所分布之肌肉多为伸肌,阴经所分布之肌肉多主屈曲,内收,故刺激阳经有利于肢体舒展,刺激阴经可治疗肢体屈曲,挛缩。邱氏体针选取颈项部的风池、风府、大椎、肩井;腰臀部的肝俞、肾俞、秩边、环跳、殷门为主穴,配合四肢部的阳经穴位4~10 个,滋其精髓、濡其筋脉。也有人主张从调督脉入手。主穴: 百会、风府、大椎、身柱、脊中、腰阳关、风池。因为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督脉,可振奋一身之阳,促进生长发育;督脉络肾入脑,刺督脉可补髓益脑,改善患者智力;另外,督脉行贯头、颈背、腰骶,为人体之柱,刺之可强筋壮骨,纠正运动异常,马氏以脊三针为主(颈部为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15 寸,腰部为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0.5 寸) ,也旨在调督脉。张氏[6 ]确立了醒脑健脾、补肝肾和益气养血的治疗法则。选八脉交会穴为主。认为八脉交会穴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又和肝肾脑有密切的关系。另外,佐以随症加减配穴,如语言障碍加上廉泉:口角流涎加地仓:智力障碍、癫痫加神门、通里; 颈软加大椎、风池;腰软加肾俞;足外翻加太溪;足内翻加昆仑。历氏采用JX- 3B 经络穴位特图示仪对60名进行十二经原穴的探测,与60 名健康儿童相对照,了解到患儿的肝、胆、肾、膀胱、胃、三焦、小肠经的平衡率低于正常。治疗时有目的选这些经脉的穴位给予调整。

四、头皮针治疗脑瘫的研究

邱氏认为小儿脑瘫的治疗关键在于醒脑开窍、通经活络、补益精髓。选取头面部的人中、神庭、本神、四神聪、头皮针相应区、廉泉、人迎开其孔窍;于氏应用靳三针为主,头部取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醒脑开窍、健脑益智。王氏认为,头部是调整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因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取头皮针的运动区、平衡区、语言区为主,配合体针治疗。刘氏主穴取:脑聪三线穴,即督前顶、百合、后顶三穴,膀胱经承光、通天、络却。张氏也认为头皮针是治疗小儿脑瘫的主要穴位,取八卦穴,位置:于头顶为中心,取半径4~5 厘米划弧后成圆形,在上取八等份,即八卦穴,接着取平衡区。林氏采用了汤氏头针刺激区,认为该法既有效,又可减轻患儿的恐惧,患儿可在留针期间自由活动。历氏采用了头针的标准化方案,选顶中线、顶旁一线、顶颞前斜线、额中线。

五、针灸与理疗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的方法

1.针刺方法: ( 1) 取穴: 可取手足三阳经的穴位, 上肢取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支沟、三阳络、阳池等; 下肢取环跳、脾关、伏兔、梁丘、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解溪、昆仑等; ( 2)方法: 选30 号1~ 1. 5 寸毫针进行常规消毒, 一般用平补平泻法, 每次上肢、下肢各选3 ~ 4穴, 交替使用, 不留针, 行提插捻转手法。手下有针感后每穴刺激1~ 3 m in, 1个月为1疗程, 休5~ 7 d再继续针刺。

2.经络导平仪治疗方法: 极头安置: 主穴风池、命门,配穴上肢外关(双侧) 或合谷( 双侧), 下肢足三里( 双侧)或三阴交(双侧)。根据患儿及肌肉反应情况, 输出量调至患儿能承受的最大功率, 注意调节各个输出极头的平衡,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频率约80~ 100 次/m in, 每次约30 m in,30 d为1个疗程。

3.手法训练: 选用抑制性、压迫性、交互性和扫刷性等叩击手法, 在患儿躯干、四肢特定部位给予轻轻叩击,以提高患儿肌张力, 使患儿能保持一定的姿势。然后再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特点采用Bobath和Vo jta疗法, 促进患儿运动发育水平。( 1)抑制性叩击: 用于拮抗肌, 抑制紧张性的肌肉, 激活紧张性低的相反肌群; ( 2)压迫性叩击: 对于紧张性低的肌肉予以压迫叩击, 使其能保持一定的姿势;( 3)交互性叩击: 以两手交互轮流叩击, 可实现正确的相反神经支配, 同时可训练平衡反应; ( 4 )扫刷性叩击: 对浅表感受器予以扫刷, 可激活局部肌群并达到协同收缩的目的。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