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脑瘫—“五软”之证的中医药论治

周学龙
周学龙

主任医师 骨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小儿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小儿脑瘫有多种症候表现,其中既有有肌张力过高或肌张力过低等表现,对于躯干和四肢无力者,中医根据其症候表现归属为“五软”的范畴。中医药在“五软”方面有其特殊的认识和独到的治疗经验。

一、中医文献对“五软”的认识

在中医古典书籍中并没有“脑瘫”这一名词记载,在西洋医学(即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医学在“脑瘫”的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传统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仍不失为经典,仍指导着当今脑瘫康复和治疗。

在宋代,软证多与迟证并论,与疳疾、营养缺乏和脾虚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宋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二.五气论》描述:“语晚、行迟、肉瘠、解颅”,认为/心气虚而语晚,肝气微而行迟,脾气弱而肉瘠,肾气怯而解颅,虽无“软”字样的出现,但是已认识到小儿先天之心、肝、脾、肾之不足导致发育的迟缓和落后,实际是在定义现代医学脑性瘫痪的复杂证候。

元代《活幼心书.卷中.五软》有“五软”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较为详尽的描述了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为六淫邪毒所染,病变以脾气伤损为要,日久或甚者常累积肝肾气血,而致小儿发育迟缓,体弱无力。

明初《婴童百问.卷之三.五软》认为“五软”的病因系“胎风病后软”,指出“五软”是在婴儿时期就可以有所表现,提出“五软”病名,明确“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主张以钱氏地黄丸补肾治疗。

近代《儿科要略.弱症》提出了“五软,谓头项软、手软、脚软、身软、口软是也”。“五软”的定义沿用至今。

二、中医对“五软”的论治

中医古籍文献中,对于“五软”的治疗,主要体现为“治痿独取阳明”的思想 。明代《保婴撮要.卷三.五软》:“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痿弱,源其要总归于胃。盖胃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其对“五软”的描述为脑性瘫痪之软瘫范畴,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其意为先天五脏之气虚弱,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乏源,阳明气血虚少,难以营运精微物质至经脉之中,又致五脏失养,肌肉失充。治疗以滋化脾胃,辅以补益肾精。体现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思想。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