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患者自我调整很重要

余金龙
余金龙

副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临床上,精神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脑器质性精神疾病和脑功能性精神疾病。

脑功能性精神疾病又主要分为两大类:重性精神疾病和轻性精神疾病。

重性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等。

轻性精神疾病有: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神经衰弱、厌食症、疑病症、躯体化障碍、慢性失眠、慢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癔症等。

轻性并不等于病情不严重,有些轻性精神疾病可以痛苦到让病人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轻性也不等于容易治疗,通常是比重性精神疾病更考验医生的临床水平,更需要患者和家人积极的配合和坚持。

轻性与重性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病因和病机。任何脑功能性精神疾病都是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形成,重性精神疾病以内因为主,轻性精神疾病以外因为主。

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调整大脑中失衡的脑神经递质,辅助心理治疗、自我调整、家庭支持等。

轻性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治疗和患者积极的自我调整很重要。我个人特别重视患者的自我调整,每次患者来看病,我通常都会花些时间来指导患者如何自我调整。

这种自我调整当然不是患者随意去调整,而应是遵循精神医学 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患者的病情特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去积极的自我调整。

这种类型的自我调整,其本质也是一种心理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自我调整的,不只是患者,还有家人,尤其是父母或配偶等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的家人。

自我调整意味着放弃,放弃意味着痛苦(注:参考文章: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在患者积极自我调整的基础上,再配合药物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药物治疗可为患者的自我调整创造条件。

对于各种轻性精神疾病,如果只是用药物治疗,势必药量大,疗程长,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增加以后治疗的难度,导致病情反反复复,迁延不愈。

广东某超大型三甲医院有一位神经科教授,找他看病的病人也是超多,有一次他跟我说:“我看的病人很多都是你们精神科的,我看半天门诊,要看到50个抑郁症病人。”

很多焦虑症病人,因为有头痛失眠等躯体症状,不先来看我们精神科医生,而是先去看神经科医生(注:也看其它内外各科,因为焦虑症的躯体症状可以遍布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余金龙),而神经科医生通常又分不清焦虑症与抑郁症,将焦虑症误诊为抑郁症,将轻性精神疾病误诊为重性精神疾病,猛开药物来治疗(主要是抗抑郁药物,安定类药物,有时还开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目前综合医院开出的抗抑郁药物,由精神科医生开出的只占少部分,大部分由其它科的医生,尤其是神经科的医生开出。),却没有指导病人如何去自我调整,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久而久之,很多神经科医生的后面就跟着一大堆精神科的病人,主要是焦虑症这类轻性精神疾病。当最终转来看我们精神科医生时,有的已经治疗了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中很多已经药物依赖或成瘾,病情复杂性及治疗难度都增加了。

参考文章:1、焦虑症可以“模仿”很多种躯体疾病的症状 ;2、目前我国焦虑症治疗现状堪忧;3、很多“难治性抑郁症”实为焦虑症。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