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中风治疗原则

周海纯
周海纯

主治医师 针灸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1、中风偏瘫的针灸康复治疗宜尽早介入

大多数神经医学专家都认为早期康复治疗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康复,缩短康复期,还可以避免各种废用综合征。这一点对防止肢体的关节、肌肉挛缩,瘫痪肢体的恢复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药物还重要。针灸作为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展中风急性期针灸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原则上急性脑卒中患者一旦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48h即可介入治疗。因此,中风病早期不失时机地针灸康复治疗,可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加速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并为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多用灸法,悬灸背俞穴、督脉、强壮穴及患肢腧穴

督脉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的作用,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与督脉经气相互交会。背俞穴为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另一方面,生理上《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五七阳明衰,面始焦,发给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盛……五八肾气哀,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人体在35~40岁时就开始出现阳气衰退。临床上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60岁左右年龄多见。此时正值人体阳气衰虚,脏腑功能减退之时,中风后更耗伤气血,阳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紊乱;故中风偏瘫取背俞穴具有振奋阳气,促进全身机能恢复的作用。大肠俞、膀胱俞尚能调节大肠、膀胱的功能,帮助体内物的排泄;而艾灸有益气理虚,温通散结活血的作用,故在临床治疗中风患者,特别是中风日久,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患肢肿胀、拘急挛缩、麻木的患者,应采用悬灸督脉,足太阳经背俞穴,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强壮穴,悬灸患肢经脉输穴,以温阳益气,疏调脏腑,温经通络,散结缓急。

3、运用现代康复理论,头体针相结合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通过经络的“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中风偏瘫的病位在脑,波及经脉、经筋,与诸多脏器有关。“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现代医学的大脑生理解剖也为头针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大脑皮层中枢支配的原理,针刺偏瘫患肢对侧运动区,感觉区具有较好的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采用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针刺取穴:采用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顶区(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顶前区(前顶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平行线),额区(神庭透囟会、与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枕区(强间透脑户、与其平行的旁开一寸向下透刺),枕下区(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颞区(头维、承灵及二者之间,向下刺入一寸半),项区(风府、风池及两穴之间)。针刺方法: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用φ0.40×50mm毫针,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区向前或后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mm。针后捻转,200次/分钟,每根针捻转1分钟,留针8小时。留针期间,开始每隔30分钟捻转1次,重复2次,然后每隔两小时捻转1次,直至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体针在良肢位的体位下进行针刺,防止偏瘫异常模式的出现。

因而,头体针相结合取穴,既注重病变的主要用部位,又不忽视其临床表现的局部症状,兼顾了目前病症和原发病灶的治疗,故其疗效远远优于单纯的传统体针治疗。

4、重视整体的辨证治疗

中药辨证分治是中医学整体观应用于临床的宝贵结晶,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中风偏瘫的中药治疗也应辨证治疗,给予全面治疗,才能促进全身机能的良性调节,对局部瘫痪肢体的康复也大有裨益。中风偏瘫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痰浊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和气虚血瘀型等型,分别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全身机能的平衡协调。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