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对中医男科理论研究新说之探析

王劲松
王劲松

主任医师 男科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王劲松中医精室论》一基础理论-11对中医男科理论研究新说之探析>

中医男科虽然独立成科30余载,然其业绩不菲,硕果累累,它基根于深厚的中医男科底蕴,加之现代科学研究手段,使其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中皆获得了极其可喜的成就,辨证防治思路模式不断充实拓宽,理论体系内涵日渐丰富发展,较为棘手的男子不育症、性功能障碍、性腺疾患等男科疑难杂症研究诚乃令人折服。为此就诸多学者在其理论方面之研究内容简要分析探究如下。

1男科四大主症腺、性、精、育说

徐福松教授在古今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妇科“经、带、胎、产”疾病分类,并参照西医学男子生殖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理论,依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圭臬,由博返约,首次提出男科腺、性、精、育四大主症概念。

腺、性、精、育四大主症为男科研究之纲,其下所辖诸病(症)为目。如此,男科之纲目则以腺(指男子主性腺和副性腺疾病)为纲,以睾系疾病、精囊腺疾病、前列腺疾病为目;以性(指男子性功能为主的病变)为纲,以性器官疾病、性功能疾病、性传播疾病为目;以精(指男子精液病)为纲,以排精异常、精液异常、精子异常为目;以育(指与生育有关的诸问题)为纲,以男子节育、男子不育及优生优育为目等。

腺、性、精、育四大主症,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其中腺是基础,性是外象,精是物质,育是结果。四者存之与共,缺一不可。

当代著名男科学家徐福松教授在其《男科纲目》中所首创的男科四大主症,与内、外、妇、儿之“四大”遥相呼应,发前贤所未发;以腺性精育四者为纲,下统九十余目,举纲繁目,满而不漏,全而不繁;创男科四大主症之先河,集男科学术经验之大成;其理论思维创新,学术体系完整,临床实践切用,理法深浅明晰,徐师四大主症——腺、性、精、育说的理论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男科学之内涵,为学科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学说无疑是男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肾外肾论

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善于引入现代西医学理论等来破译中医理论中模糊而深奥的“黑箱”内容,逐步建立和发展清晰完善的独特理论体系。徐福松教授通过其长期男科临床实践,反复分析探究提炼出自成体系的内肾外肾之说,他认为:“肾主水,为水脏,称之为内肾;肾藏精,主生殖,称之为外肾。肾是生精、生气、生血的根本,也是生长、发育、生殖之根本。肾是藏精之处,施精之所,天癸之源,冲任之本。因此完整的肾不仅包括了西医学之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而且还包括了下丘脑—垂体—腺轴(甲状腺、胸腺、肾上腺)系统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等。中医肾高度综合了西医学一些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形成了独特的‘肾主水,主生殖,藏精’等理论”。“内、外肾在解剖上相互联系,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关联,治疗上互相影响。内、外肾是中医肾的物质及功能基石。肾阴肾阳是中医肾的物质及功能的运用和体现。”

其内肾外肾说提出之意义在于:

①阐明了中医肾之解剖、生理、病理,道出了内肾外肾之实质与功能,悟出了内肾外肾之真谛,强调了肾在机体调控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丰富、充实、发展了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的内容。

②它不但对男科,而且对其它学科疾病发病机理、临床诊治等实践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③它明晰和发展了《内经》对肾的阐述,构建了中西医学理论实践融会贯通之桥梁,利于学科发展,易于启迪后学等。

3阳痿阴亏说

徐福松教授认为:阳道失于振奋虽与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和气血经络失和息息相关,据其数十年的男科临床实践实验观察分析,其病阴精亏损者甚多。临证每宗清•韩善徵《阳痿论》:“因于阳虚者少,因于阴虚者多”;“真阳伤者固有,而真阴伤者实多。何得谓阳痿尽是真火衰乎”;“独怪世之医家,一遇阳痿,不问虚实内外,概与温补燥热。若系阳虚,幸而偶中遂自以为切病;凡遇阴虚及他因者,皆施此法,每有阴茎反见强硬,流精不止,而为强中者,且有坐受温热之酷烈,而精枯液涸以死者”等发病和辨证规律之说,用滋阴法治疗阳痿病屡屡奏效,证实了韩氏经验具有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并通过临床实验研究研制出二地鳖甲煎、滋阴起痿汤、滋水清肝汤等诸多论治阳痿的效验之方。

然而徐师诊治阳痿并非唯泥拘“阴亏”一端,常常反复强调告诫:男子的性与生殖之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具有密切关系,男科疾病切莫囿于“肾亏”或责由“肝实”,最忌一病言论一法,男科临证局限于某个脏腑或单一的方法都是不对的,应该综合分析、整体论治等。

方药中亦有:“阳痿早泄多阴伤,壮阳刚燥勿滥投”之说,“盖人之精液藏之于肾,不宜轻泄。若纵欲太过,相火偏亢,扰动精室;或劳心过度,心火日盛,肾水渐亏,均可出现阳痿、早泄。所谓‘心火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也。亦有因嗜膏粱厚味,湿热内蕴,久而化火伤阴,致肾精亏耗而出现此类病证者。”从患者发病年龄、临床兼证、治疗经过等分析认为:“阳痿早泄病以阴虚者居多,治疗时应从养阴人手,对于壮阳药应该慎用。”“临证经验,一般采取养阴降火之法,予知柏地黄丸为主。该方滋肾阴而降相火,肝肾同治,效果颇佳。”“观张景岳虽认为:‘火衰者十属八九,而火盛者仅有之耳’,但其治疗方中,并无大热壮阳之药……故治疗阳虚一类患者时,亦因阴损及阳,而于滋阴药中略加温补之品……以期阴中求阳。切忌滥用刚热燥涩之剂,否则相火炎炎,必有偏胜之害”等。

4从肝论治阳痿说

历代医家皆强调肝郁等肝之功能失调是阳痿致病之关键所在,“阳痿从肝论治”,此学术观点并非今人某某之所“明确提出”或“创立”,更非是“……带来了男科诊治的重大变革”;今人某某之著论叙述之中,其前后都自相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论说。笔者认为应当避免同道等查识,若此似有一扫前贤、不实事求是之嫌等。

历代医籍早就有明确记载,如:《灵枢》有厥阴之脉“环阴器”,厥阴之筋“结于阴器”,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经筋之病“阴痿不用”。

《明医杂著•男子阴痿》:“阴茎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则森立,遇酷热则萎悴。若因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火,导湿热;若因肝经燥热,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养肝血而自安”。

《广嗣纪要•调元篇》:“阳痿,少年贫贱之人犯之,多属于郁,宜逍遥散以通之,再用白蒺藜……以其通阳也。”

《医述》引《医参云》:“肝主筋,外肾不兴则肝衰矣”。

《景岳全书•阳痿》:“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凡肝湿热以致宗筋太过者,多致阳痿”;“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

《慎斋遗书》:“郁郁不乐,遂成肝伤,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阳痿不起”。

《辨证录•卷十》:“人之阳物,修伟者,因其肝气之有余;阳物细小者,由于肝气不足;以阴器为筋之余也。又属宗筋之会,肝气旺而宗筋伸;肝气虚则宗筋缩;肝气寒则阴器缩;肝气热则阴器伸;是阳物之大小全在肝经盛衰寒热之故也”

《张氏医通》曰:“阴痿,当责之精衰,斫伤太过所致,经云足厥阴之经,伤于内则不起也……薛立斋云:按阴茎属肝之经络,若因肝经湿热而患者,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火,导湿热。若因肝经燥热而患者,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养肝血,而痿自起。阴痿弱而两丸冷,阴汗如水……此肝经湿热,宜龙胆泻肝汤……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柴胡胜湿汤”。

《杂病源流犀烛》谓:“前阴诸疾,肝、任、督三经病也,…又有矢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泄,亦致阴痿不起,宜达郁汤”。

《证治概要》云:“阴茎萎缩,亦与肝经有关,故凡抑郁伤肝,肝气不舒或湿热下注,或水不涵木,亦可使肝经气血失荣而致阴茎萎缩……此阳痿发于肝者”等等。

纵观文献诸家之说,详细阐述阳痿之疾病与肝之生理、病理变化等具有密切关系者众多;其论治理论与其它学说相同,亦是有一个逐步完善日渐形成的漫长过程,并非阳痿仅仅拘泥于肾而忽视从肝论治等。

近50年来,现代期刊有关“阳痿从肝治疗”的报道首见于1982年即吴敬农“肝郁阳痿”,1983年和1984年刘士杰“肝郁阳痿”和刘一民“逍遥散加味治疗阳痿”之个案介绍等。

1985年,王琦教授所提出:“男子有曲情,非女子独有;前阴为肝所统,气血充盈则振;宗筋为肝所主,治痿当重调肝;临床辨证为先,阳痿肝病居首;注重体质,注意药物属性,药疗与食疗并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并强调说:“从肝论治阳痿,关键是抓住肝伤以致气血不调、运行障碍、宗筋失充这一病机核心,辨明证候,法以证立,方从法出”等。

但自王琦教授所提出“阳痿从肝论治”之说后,综观多年之文著:从肝立论者层出不穷,似有阳痿施治为肝所困之弊,失之、囿之围栏怪圈;阳痿治疗必须全面综合分析,整体、局部去辨病、辨证施治,切莫论治此病谈之一端等。

5精瘀论说

精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它和气、血、津液一样,在生理常态下是可以流动的物质。谢焕荣、华良才认为:精液的病理瘀滞状态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病证,叫做精瘀。

“引起精瘀的病因有手淫、炎症、肿物阻塞或粘连、外伤或手术创伤、输精管结扎等导致的输精管不通;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睾丸炎、附睾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滥用中药补剂或西药激素类药物;阴部血流受阻不畅,或局部出血、瘀血、情志不和与痰湿瘀阻等。”

“精瘀的临床表现有十个方面:①两侧肾区、足跟或足掌部、睾丸、阴茎、两侧少腹部等针刺样疼痛或睾丸坠胀疼痛,每于睡眠或休息加重,适当活动后缓解。②性机能紊乱,多以阳痿或早泄为主,无适当刺激而阴茎勃起,性交时勃起硬度不足,在无适当刺激的情况亦易溢出精液,性交时常射精不爽,甚至精道刺痛。③同房时不能射精,同房后或其它时间有遗精,或逆行射精。④小便不畅,余沥不尽。⑤须发早白、早脱、伴头发、眼眉、胡须、阴毛部皮肤发痒,甚或刺痛。⑥耳鸣耳闭,耳鸣常为间歇性,呈低音调,如潮水声。⑦头昏闷,思维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失眠。⑧精液稠厚,呈团块状,不易液化;精子过多,畸形精子增多。⑨脉涩不畅,舌质黯或有紫斑。⑩用补肾填精之品治疗疗效不显著,久服或过服此类药品症状反易加重。上述症状,只要出现其中的两类以上便可诊断为精瘀证。”

“精瘀本证治疗,以活血通精为法,方用活血通精汤……也可依辨证施治原则随机加入。”

谢华二氏之说实乃其临床实践体验提炼而成,虽具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其论述似血淤之病症?其精瘀滞在何处?笔者认为:既然是病理之瘀滞,其病变淤滞部位当在精室;精室之精贵在藏泄开阖有度,藏阖则肾精得以贮存,而“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开泄则维系生殖及泌浊功能等。然当脏腑、奇恒之腑功能不足或失调,内外病邪或病理产物蓄滞稽留精室等,皆可致其藏泄功能失常出现局部或全身诸多寒热虚实之腺、性、精、育等之病变,体现在性与生殖等诸多方面。

另外,其精瘀的临床表现症状多似血之淤滞因机表现,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等。

6天癸物质说

天癸是中医特有名词,男女皆有,历代医家把其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认识上较为模糊,自《黄帝内经》提出天癸以后,注释颇多,如张介宾、王冰、吴崑、高世栻等。对天癸之认识总结分为三种:①天癸是一种先天精微物质;②天癸是精血以外的另一种物质;③天癸是精血。总之都认为它是一种与肾及生殖有密切关系的精微物质。

王志斌认为:“天癸源于先天肾精,天癸的至和竭与肾中精气的盛衰紧密相关,它是肾中精气的一种特殊阴精,虽源于先天,赖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充养而成熟,与经脉气血盛衰密切相关,具有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类性激素样效应,包涵着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等多种调节机能”。

霍国贤认为:“天癸源于肾中精气,并藏于肾,亦体阴而用阳,体阴为物质,用阳为功能,五脏中肾气生之最早,充盈最近,衰退最早。天癸随同肾气,二者息息相关,同盈同亏,天癸的生理功能维系副性征的出现、性欲的产生,其病理证候主要是生殖机能衰退,天癸失调之治疗按肾阴虚与肾阳虚辨证施治”。

郁皓钧根据天癸的历史来源、字数的衍变蕴义、历代天癸说、天癸与父母的关系、天癸在男女身体的表现形式和天癸与五脏的关系分析探讨认为:“天癸确为一种先天精微物质,这是肯定的。天癸既非男精女血,也非肾水肾气。是一种首先直接作用于性发育、性功能及生育种子,间接作用于人类智慧和进化的先天精微物质(元精)。这种物质为无形之水,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是很难从西医学的角度窥其端倪。因它象经络一样,生来即有,比奇经隐藏的还要深,而又能感到它的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体。但这物质属阴(象为阳、质为阴),又为君,需不断后天之精结合,在天数时令(为中介、为催化剂)运转作用下,才能三者一体,显示其形,来完成一系列使命(生理进化)。”郁氏又据张介宾《类经》:“天癸者,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和《质疑录》:“人之未生,此气蕴于父母,谓之先天元气;既生之后,此气化于吾身,谓之后天元气”加以分析说:人在未生前,天癸精微物质潜蕴于父母,胚胎形成后,始有先天元气(元性);出生后,此气化于身(能源之本),谓之后天元气(元精)。张介宾阐述了遗传学问题,提出天癸的质和量与父母的精血有着密切关系。天癸确为人体的一种先天精微物质等。

7男子奇恒之腑精室说

笔者国内首次倡说之精室理论为:精室位居下焦,乃男子奇恒之腑之一,亦是一个具“亦脏亦腑,非脏非腑,能藏能泄”的特殊器官。以中医脏腑作为物质器官为有形之说,就其功能表象又是无形之论为立论基础,认为据其有形之说:精室当包括睾丸、附睾、精囊和前列腺等;缘其无形之论:精室当囊括与男子生殖相关的诸多器官组织等。女子胞主藏蓄阴精,月经间歇期蓄藏精(经)血,妊娠间孕育胎儿;男子之精室,化生藏蓄精液,“满则溢泻”,施精成孕,育成胚胎,可以与女子胞相提并论,皆隶属于肾,为肾所主,两者同为肾主生殖的效应器官等。

精室的生理功能:生精、藏精、施精、种子,与女子胞皆赖于“天癸”之作用而发生生理效应,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其藏泄功能皆以气血调和、脏腑经络功能之正常为其物质基础,其功能盛衰与脏腑经络气血等强弱息息相关。精室之精,贵在藏泄有度,然当脏腑经络、奇恒之腑功能不足或失调,内外病邪或病理产物蓄滞稽留精室等,皆可致其藏泄功能失常出现局部或全身诸多寒热虚实之腺、性、精、育等之病变,体现在男子性与生殖、生长、发育等许多方面。

精室疾患虽隐居奥之处,而根本在于脏腑病变,临证论治之则当遵循寒热虚实,或其兼顾之法。祛除病邪,消除病因;协调脏腑经络之功能,纠正阴阳气血之盛衰;洁净清宁之腑精室之邪滞,滋补精室阴精之亏损。既重视局部整体,又重视辨病辨证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固藏秘守、施泄畅通之功用,使其犹若一泉,化生、闭藏、施泄有度,源泉不竭,畅流不腐。切莫拘泥通利涩补之法,更忌过寒过热补肾一端等。

笔者国内外首次提出“精室当之奇恒之腑”之说其意义重大:

①打破了尊经崇古的祖上规律,据中、西医理论和男科临床分析观察,大胆地提出“标新立异”之说,使男、女奇恒之腑具有等数,言及奇恒之腑男女不再有别。

②确立了男子冲、任、督三脉之起源,强调了督、任二脉与男子之肾更是息息相关。

③找到了男子藏精之处,提出精室、女子胞皆隶属于肾,同为肾主生殖之效应器官。精室作为有形器官应包括睾丸、附睾、前列腺、精囊腺等;不再有言及精室或谓丹田、或谓气海、或谓血室、或谓精囊腺、或谓卵巢、或谓前列腺等等之理论上模糊的认识。

④提供了中医男科临床诊治的理论根据,精室、女子胞二者其生理功能病理改变等相似,皆有寒热虚实之疾患,使男科理论日趋完善。

⑤补充了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奇恒之腑的内容,前六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均不见精室理论阐述等。

把精室定为男子奇恒之腑之一,对于男子性及生殖系生理认识、疾病分析、临床诊治、辨证用药和男科常见疾病之预防保健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丰富发展了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的理论之内涵等。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